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意思是統治者如船,百姓如水。水不僅能使船安全航行,還能使船傾覆、吞沒,沈入水中,說明物盡其用,用得其所,反之亦然。
這壹表述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具有改變幹坤、創造歷史的無窮力量,意在強調壹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壹切權力屬於人民。各級領導幹部除了為人民服務的權利,沒有其他特殊權力。其實,無論是壹個國家,壹個政黨,還是壹個個人,都在不斷地經歷著壹個建立、發展、消亡的過程。
歷史上很多國家、政黨,甚至大帝國,都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最後壹刻失去了人氣,逐漸衰落,消失在我們的認識中。
擴展數據故事:
戰國時期,邯鄲著名思想家荀況在其不朽著作《荀子·知望》中說:“君亦舟;庶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統治者如船,廣大人民如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唐朝貞觀後期,魏徵在他著名的《諫太宗十思》中說:“怨不大,但人可畏。運舟傾覆,宜慎之。”意思是:怨恨不在於大小,而在於人心的偏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我們要高度謹慎。
唐太宗非常欣賞荀子和魏徵的這壹觀點,在與君臣討論治國之道時多次引用並發展了這壹觀點。他在《論政權》壹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刻認識到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並強調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這個絕妙的主意被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促進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和“載舟亦能覆舟”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關於君民關系及其重要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