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亡羊補牢的道理用四字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的道理用四字成語故事

1. 亡羊補牢的故事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近義詞: 知錯就改

反義詞: 時不我待、知錯不改

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貶義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例子: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可稱晚悟。(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寓意:

壹、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二、“補牢”的時候,先看看羊圈裏的羊是否因耽擱時間太久已經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時補救,那麽即便補救了也無濟於事了。

2. 亡羊補牢 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大詞典 亡羊補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示例: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可稱晚悟.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近義詞:知錯就改 反義詞:時不我待、知錯不改 語法: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 英文: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法文:il n'est jamais trop tard pour réparer 德文:auch wenn Schafe abhanden gekommen sind,den Pferch kann man immer noch flicken 成語故事: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趁機征伐,很快占領楚都郢.楚襄王後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3. 成語故事《亡羊補牢》續寫400字

成語: 亡羊補牢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舉例造句: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近義詞:見兔而顧犬反義詞:後悔莫及用法: 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英文: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4. 亡羊補牢的故事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近義詞: 知錯就改 反義詞: 時不我待、知錯不改 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貶義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例子: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寓意: 壹、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二、“補牢”的時候,先看看羊圈裏的羊是否因耽擱時間太久已經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時補救,那麽即便補救了也無濟於事了。

5. 講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6. 亡羊補牢的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壹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juàn)破了個窟窿,夜裏狼從窟(kū)窿(long)鉆進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勸(quàn)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壹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7. 四字成語故事(急)如亡羊補牢之類的都告訴我四字成語故事(急)b

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壹線,大勝趙軍。

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

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壹起去。

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壹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壹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

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妳主人說話,妳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 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

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壹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

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

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壹項工作。 嘔心瀝血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

成年後,他壹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誌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註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壹個袋子,只要壹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

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州官放火 1。“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來自宋朝陸遊所撰《老學庵筆記》,說宋朝田登做州官,要百姓避諱他的名字。

因為“燈”與“登”同音,老百姓只能把“點燈”說成“點火”。元宵節放燈時,田登布告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後來就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指統治者自己胡作非為,卻不許老百姓有壹點自由。(摘自《成語典故詞典》) 2。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個成語。這成語出自壹本書,叫《老學庵筆記》,是宋朝人陸遊寫的。

這書上說,在宋朝,有個人叫田登,——“登”就是“登門拜訪”“登山運動”的那個“登”。這田登做了個州官,就不許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了,就連跟他那個“登”同音的字也不許說了,像“點燈”就不許說“點燈”,要改說“點火”。

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要張燈結彩過燈節,這叫“放燈”。每到這時候,官府還得出壹張告示,表示允許百姓的放燈活動。

田登不許人說“登”這個音,這告示怎麽寫呢?他說:“本州按照慣例允許大家放火三天。”後來呢,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話,意思是說統治者可以胡作非為,可不允許老百姓有壹點點自由。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

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壹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

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 有個大將軍叫李廣.李廣生來口才笨拙, 不善言談, 可身材高大, 膂力超人, 精通射箭. 有壹次, 他到郊外去打獵, 忽然發現前面草叢裏有壹只猛虎正蹲臥在那裏, 好像正在等待撲捉食物的時機. 李廣立刻神情振作, 瞄準老虎, 拉弓搭箭, 使足力氣”嗖”地射出壹箭.這壹箭射出, 正中要害.可是李廣在那等了壹會兒, 看老虎動也沒動壹下, 他很奇怪, 大著膽子走近, 仔細壹看, 被射中的不是什麽老虎, 而是壹塊形狀像老虎的大石頭.當他尋找射出的那支箭時, 發現那支箭不僅深深地射中了石頭老虎, 而且連箭瓴都幾乎看不見了. 李廣自己也感到很驚奇, 自己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力氣.接著他又連射幾箭, 卻。

8. 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是什麽

[出 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以上所陳,皆今日維系人心,~之計。”

[近義詞] 知錯就改 [反義詞] 時不我待、知錯不改 [造 句]我們發現錯誤的時候要及時改正,像亡羊補牢壹樣. [英 譯]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 [典 故]: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

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

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

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原文]:莊辛謂楚襄王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妖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

非敢以為國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

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揜於城陽。

於是使人發騶,征莊辛於趙。莊辛曰:“諾。”

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

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裏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堿,倏乎之間,墜於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黃鴣因是以。遊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噣?卷鯉,仰嚙{艹陵}戇,奮其六翮,而淩清風,飄搖乎好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射者,方將休其■廬,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

故晝遊乎江河,夕調乎鼎鼐。 “夫黃鴣其小者也,蔡聖侯之事因是以。

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暴風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輩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栗。

使用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 [譯文] : 莊辛對楚襄王說:“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後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跟從著,壹味過著毫無節制的生活,不理國家政事,如此會使郢都變得很危險。”

楚襄王說:“先生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為楚國將遇到不祥呢?”莊辛說:“臣當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後果,不必認為國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而不稍加收斂,那楚國壹定會因此而滅亡的。

請君王準許臣到趙國避難,在那裏來靜觀楚國的變化。”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他只在那裏住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陳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陽。

在這時候襄王才派人率騎士到趙國召請莊辛。莊辛說:“可以。”

莊辛到了城陽以後,楚襄王對他說:“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對這事可怎麽辦呢?” 莊辛回答說:“臣知道壹句俗語:‘見到兔子以後再放出獵犬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也不算遲。’臣聽說過去商湯王和周武王,依靠百裏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紂王,雖然擁有天下,到頭來終不免身死亡國。

現在楚國土地雖然狹小,然而如果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