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五體投地是廣泛用的成語之壹,它為什麽最早出現在佛經中?

五體投地是廣泛用的成語之壹,它為什麽最早出現在佛經中?

古印度致敬的儀式有九等,表示最尊敬的是五體投地,指兩肘、兩膝及頭部著地的致敬儀式。壹般比喻極其欽佩,傾倒備至之言。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壹、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

五體投地:成語,兩手、兩膝和頭壹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壹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在 《佛學大辭典》 中的 解釋:又曰五輪投地。投五處於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後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楞嚴經曰:“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為傾倒備至之意。

身體在古漢語中指軀幹,體在古漢語中指軀幹以外的身體,五體即頭和四肢。“五體投地”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的佛教。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壹種禮法。也稱“頂禮”。它的壹般規則動作是這樣的:先合掌,再低頭(或問訊),然後右、左掌依次按地,兩膝隨之跪下、頭額觸地(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等頭額觸地以後,隨之翻掌,表示兩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對象。

翻掌後稍停壹會兒再起身,此為壹拜。壹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時,壹般還要稱名號。拜完後還要打個問訊禮。如果頂禮的是僧人,則要稱“頂禮xx法師(或和尚)”。但在禮僧時需註意。壹、如果禮拜時,禮拜的對象正在躺著,這時就暫不要禮。二、禮拜的對象如果是和佛菩薩像處相反方向時,禮拜不能背對佛菩薩像,面朝下(以佛菩薩像為上)去禮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