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意思是嘴上貼了三道封條。形容說話極為謹慎,不輕易開口。
1、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2、釋義: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
3、出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4、近義詞:諱莫如深、默默無言、壹言為定、道路以目、言必有據。
5、反義詞:誇誇其談、信口雌黃、口若懸河、信口開河、滔滔不絕。
6、示例:宋·尤袤《全唐詩話·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7、用法:動賓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
成語寓意:
“三緘其口”是想說而不能說,想說而不敢說,“緘”就是封口的意思,不是出於心甘情願,而是完全為外在壓力所迫。所以,“三緘其口”反映的不是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是人的語言控制能力。
日常生活中,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贊,但是如果說錯壹句,就會立刻招致他人的非議;即使十次計謀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賞,可是只要失敗壹次,接二連三的苛責就紛紛到來。所以人們應該謹言慎行,寧可沈默寡言,也不要浮躁多言,寧可笨拙愚鈍,也不要故作聰明,無論做什麽事情說什麽話之前皆應該謹慎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