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淵驅魚的意思是原比喻殘暴的統治迫使自己壹方的百姓投向敵方。現多比喻不會團結人,把壹些本來可以團結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壹、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拼音: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是壹則漢語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原義指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去了;鷂鷹想捉麻雀吃,卻把麻雀趕到叢林中去了。
原比喻方法不當,適得其反,後來用於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向對方。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也單作“為淵驅魚”或“為叢驅雀”。
二、寓意
這是孟子論述虐政與人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壹個典故。孟子認為,像桀、紂那樣的暴君之所以失掉天下,關鍵是失掉了人民,而失掉人民就意味著失掉民心。因此,若想得到天下,就得設法得到人民,得到了人民,就標誌著得到了民心。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孟子打了壹個比方:“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雀者,鸛也。”他的上述道理旨在使各國君主相信:世界上如果有壹個君主願行仁政,那麽別的君主都會替他往來驅趕人民;有了人民,即使這個君主不願統治天下也辦不到了。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壹個朝代是興盛還是衰亡,取決於君主是明君還是昏君。史實證明,任何君主殘酷剝削百姓,使百姓活不下去,必然有人奮起反抗,最終導致改朝換代。昏君即使得到了天下,也很容易失去天下,他們的暴戾殘忍驅使百姓去了仁德明君那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說的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