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壹雙充血的眼睛猜成語

壹雙充血的眼睛猜成語

口沸目赤

kǒu fèi mù chì

[釋義] 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語出]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

[用法] 聯合式;作狀語、定語;形容人情緒激動

見錢眼紅

jiàn qián yǎn hóng

[釋義] 見“見錢眼開”。

見錢眼開

jiàn qián yǎn kāi

[釋義] 見到錢財就眉開眼笑。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現在這位中丞;面子上雖然清廉;骨底子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見;不能寫作“現”。

[近義] 財迷心竅 見錢如命

[反義] 不為金錢所動

[用法] 比喻貪婪愛財。又作“見錢眼紅。”壹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他不但~;而且是個有名的吝嗇鬼。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釋義] 〖解釋〗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壹起,彼此更加激怒。

[語出] 〖出處〗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例句] 〖示例〗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

[釋義]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壹起,彼此更加激怒。

[語出]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於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賓語;指敵對雙方相逢時格外憤怒的樣子

[例句] 那太子~,趕上壹步,揪住烏雲寶髻,大罵:“賤婢!妳是何等之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回)

目光如炬

mù guāng rú jù

[釋義] 目光發亮象火炬。形容憤怒地註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

[語出]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壹斛。”

[近義] 目光炯炯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中間坐著壹位神道,面闊尺余,須髯滿頰,~,肩臂啟動,象個活的壹般。(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洞若觀火

dòng ruò guān huǒ

[釋義]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語出] 《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辨形] 觀;不能寫作“關”。

[近義] 洞察壹切 洞見癥結 洞燭其奸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壹目了然

[反義] 霧裏看花 隱隱約約 不知就裏 大惑不解

[用法] 含褒義。壹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洞察壹切”;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明白”。不同在於:側重點不同。“洞察壹切”著重於對事物觀察得深入而全面;指沒有遺漏;而且只適用於人;~著重於觀察事物的透徹程度;指十分明白清楚;可適用於人或物。

[例句] 王老師對國際形勢看得很明白;~。

[英譯] clear like looking at a fire

洞燭其奸

dòng zhú qí jiān

[釋義] 洞燭:洞察;洞悉。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形容觀察力強;看問題敏銳。

[語出] 《明史·董傳策傳》:“(嚴)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正音] 其;不能讀作“qī”。

[近義] 洞察其奸 明察秋毫

[反義] 不明真相 制造冤案

[用法] 含褒義。壹般作謂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盡管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隱蔽;我公安人員卻早已~;正伺機將其抓獲。

[英譯] see through sb。's treach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