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要強迫別人接受妳不想要的東西。這句話體現了換位思考的思想,妳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壹切。那麽這句話在當今社會還合適嗎?尤其是我們教育行業。
首先,我們來展開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妳不應該要求別人接受或者做妳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有了這樣的認識,作為教師,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有這種思維?
比如課堂教學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進度要考慮學生的智力能力,作業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平時多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學習中的困難。我覺得這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適用於任何師生關系嗎?為了讓學生不吸煙,教師應該首先戒煙;禁止學生打遊戲,老師不能先打;要讓學生廢寢忘食,老師要下功夫教。如果我們用這種思想教育學生,那麽我們首先會筋疲力盡。如果學生接受這種觀念的教育,就很難說服他們。這無疑給我們的道德教育帶來了困難。
其實老師和學生是不壹樣的。有些頭腦比老師聰明,未來的成就比老師高,這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中國古代教育家韓愈曾說:“弟子不必不如師”。而我們的老師也有這樣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超越自己。所以在對學生的要求上不能以自己為標準,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在這裏並不適用。所以應該改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是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勉強。被強迫是人們不喜歡的。所以學生如果沒有耐心或者叛逆,很少會樂意接受老師的壹些要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阻力也會增加。按理說,學生提出高期望是好的,但是為什麽學生就不能理解老師呢?我今天在這裏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討論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