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老虎暴政的意義和故事

老虎暴政的意義和故事

《譚弓下禮記》載有“苛政猛於虎”壹文,記載了孔子和弟子途經泰山時遇到壹個身世悲慘的女子的故事。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意義和故事。希望對妳有幫助。

成語:暴政比老虎還兇。

拼音:[hǔ]

解釋:政治:政治。統治者的嚴酷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殘暴虐。暴政是指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包括法令和稅收。

出處:《禮記·譚弓下》:“童子知之,苛政猛於虎。”

比如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每壹個朝代,每壹代人都比老虎還嚴酷。

成語典故: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儒生的文章選集,是儒家思想的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壹個,成書時間也隨之而來。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孔子72個弟子及其學生的著作,其他先秦時期的古籍和記錄也包括在內。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錄和討論先秦禮制和禮儀,解釋禮儀,記錄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問答,記錄修身養性的原則。其實這本九萬字的書內容廣泛,門類多樣,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學藝術、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它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是以敘事形式寫成的,有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來說明某壹個道理,有的結構瑰麗精密,有的言簡意賅,有的善於心理描寫和人物刻畫,書中還有大量哲理格言警句,精辟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立》並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人們都在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此,歷代對《禮記》進行註釋的書籍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所選原文以清代阮元主編的《十三經註》為基礎,註、譯廣泛參考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準確、簡潔、易懂。所選章節由作者冠名(原文只有標題,每篇原文較長)。原則上以所選文本的第壹句話作為標題,註釋只註明選自某篇文章。《禮記》是很多人寫的,收集了各種古籍。它的內容極其復雜,排列也很亂。後人采用分類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文章分為總論、制度、祭祀、喪事、祥瑞八大類。近代梁啟超分為五類:壹類是禮儀與學術的總論,包括李雲、經界、嶽集、學集、大學、中庸、儒行、季芳、表集、義易。解釋《儀禮》17篇,包括、昏彜、鄉飲彜、射彜、、聘彜、喪四制等。關於孔子的言行或孔子弟子的及時雜務,有三個故事,即孔子的閑居、孔子的煙具、譚公和文。記載並考證了四種古代制度儀式,包括、曲禮、虞早、、魏、、、郊祀、祀制、祀法、傳、悼和悼。第五,《曲禮》、《邵毅》、《入行》中有諺語和名句。梁的分類與劃分對我們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漢代,孔子所定的經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釋是“傳”或“錄”,故《禮記》得名,即“禮”的解釋。到西漢初年,《禮記》有131條。相傳大德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李記》;戴勝選了其中的49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末年,戴笠本不流行,於是戴孝本被稱為《禮記》,與李周、李逸並稱“三禮”,鄭玄作註,地位上升為經學。書中的內容也很廣泛,如討論禮儀、解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