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受劉備三顧茅廬之邀。
司馬懿出山,曹操不肯動,最後逼他出山。
諸葛亮的計謀是看得見的,而司馬懿的妙計總是在無形之中。
司馬懿建議曹操開墾土地,興修水利。結果魏國糧草豐足,為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司馬懿向曹操進諫說:“荊州刺史胡秀、南湘太守傅芳,不宜委以鎮守邊關的重任。”曹操不聽。結果在緊要關頭,兩人投降了關羽。
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漢中,司馬懿建議曹操利用劉備在西蜀立足不穩,得不到支持的優勢。曹操曰:“民患不足,則得隴右,而後欲得蜀。”結果曹魏失去了統壹全國的機會,卻留下了“從龍看蜀”這個成語。
《隆中對》中諸葛亮統壹天下的策略是從東西兩面夾擊曹魏。東路以荊州為據點,西路以西蜀為據點,北出秦川,東進。
司馬懿是諸葛亮戰略的克星,最終破滅。
先說東路荊州。蜀派五虎將之首關羽鎮守。關羽是三國中最著名的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關羽死於司馬懿的計謀。
公元219年,關羽從荊州發兵,大舉北進,威脅華夏,包圍樊城。形勢危急,連曹操都想遷都河北。而司馬懿卻清楚地把握了大局,認為孫權是想奪取關羽的荊州。他建議曹操利用孫權,讓孫權抄關羽的後路。這個建議產生了奇效:曹操寫了壹封信,孫權欣然出兵。不僅徹底解決了樊城之圍,還打敗了關羽,殺了麥城。蜀國失去了東方戰略要地荊州。
公元228年,魏新城太守孟達投降諸葛亮,反叛魏,密謀從東路攻南陽,後至洛陽。諸葛亮已經離開秦川去西線進攻了。在這個緊要關頭,司馬懿自作主張,先斬後奏,壹路夜以繼日地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殺孟達,平定了叛亂。諸葛亮對付的計劃破產了,東征魏的計劃又壹次落空了。從此,隆中對預定的兩路攻魏的基礎不復存在,只有西路。
在西路上,諸葛亮和司馬懿親自交鋒。
諸葛亮的戰略是攻防兼備,力求速戰速決。
司馬懿的策略是以守為攻,力求拖延長久。只要妳能堅持住,妳就會贏。只要形成持久的對抗,蜀軍就在劫難逃。
這種策略的精髓就是做短做長。魏軍的優勢是兵多糧足,蜀軍的劣勢是補給難以持久。所以以守為攻無疑是最可靠、最安全、最方便的策略。看似平淡,但足以取勝。
在軍事指揮上,司馬懿以高超的智慧表現出了嫻熟而堅決的指揮藝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擊退蜀軍五出祁山後,魏軍軍師杜預言諸葛亮明年還會再來,而司馬懿則說諸葛亮“不出三倉廩,寸步難行”,“不會再攻城,故應謀野戰。會在隴東,不會在西部,會預測諸葛亮的時間、地點、作戰方式。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預測完全準確。
南苑決戰之初,司馬懿給弟弟司馬孚回信:“諸葛亮野心勃勃,卻看不到機會。他計劃得更多,但決定得更少。他是個好兵,沒有權利。雖然他率領了幾十萬士兵,卻落入了我的計劃。他會打破它嗎?”面對來勢洶洶的諸葛亮,司馬懿胸有成竹,勝券在握,信心滿滿,從容不迫,把諸葛亮看得如此透徹。他對部下說:“妳們若有勇力,就在東方顯武藝,沿山前進。若往西五丈原,則諸軍無事。”依山東進的戰術與魏延戰略方向出子午谷的思路是壹致的。但他知道,壹生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冒險。後來諸葛亮按照他說的去了五丈原。魏軍將領欲在渭北紮營,司馬懿曰:“眾將聚於南苑,此亦兵家必爭之地。”然後率軍在南苑以背水為基地。水後露營是軍事家的大忌。司馬懿為什麽要這麽做?因為營地在南苑,諸葛亮的東進被從正面擋住了。同時,他讓人在潁東建了壹座土城。營後渭河上建起九座浮橋,連接南北,“回水”問題迎刃而解。
這樣,從選定的站位來看,蜀軍失去了東進的機會,而魏軍則抓住了防守的機會。接下來,按照司馬懿的設想,雙方形成了持久的對抗。蜀軍面對魏軍固若金湯的大營無法前進,諸葛亮呆在五丈原,急得要發火,也無能為力。我們只好讓士兵天天挑戰罵,司馬懿不管,堅持不下去。最後,諸葛亮想出了壹個妙計: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壹套女裝,以嘲諷和蔑視來激怒司馬懿,引誘他投入戰鬥。但丞相司馬懿肚子裏能撐船,識破了諸葛亮的挑釁,忍受了這種極大的屈辱,接受了女子的裝扮,也就隨聲附和,設宴款待了諸葛亮的使者。酒席上“不問軍務”,只問孔明日常生活事務的復雜,從使者那裏得到諸葛亮重病的重要秘密。事後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吃的少,東西多,怎麽能長久?”“原來是像它說的那樣。”結果諸葛亮筋疲力盡,束手無策,又擔心又生病,不久就死在了軍中。“振興漢室”的宏願也隨之而去。司馬懿不戰而勝,實現了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有善報。”。司馬氏家族先後滅西蜀、東吳後,結束了三國分裂,統壹了天下,建立了金朝。司馬懿被追封為皇帝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