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六計(並行戰第五套計)指的是罵桑樹。這個計劃應用的就是這個原理,意思是妳在經營軍隊的時候,有時候會通過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加強而得到回應,而當妳承擔風險的時候,妳就是幸運的。
“指桑罵槐”這個成語經常被使用。本來是比喻指手畫腳罵B,就是指著張三和李四。有人想問,這和桑葚、槐花有關系嗎?其實“桑葚”和“國槐”這兩棵樹,真的是千百年來的咎由自取,跟他們壹點關系都沒有。
“指桑罵槐”和“瓜田立夏”是不壹樣的,它真實地發生在瓜田裏,發生在李子樹下,和瓜、李有關。但“指桑罵槐”只是借用了桑和槐花的名稱符號,與槐花本身無關。與“指桑罵樹”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指桑罵樹,指東指西,指豬罵狗,指雞罵狗,抓雞說狗。都是常用用法,結構也差不多。可能是因為桑、物、豬狗、雞狗等事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人們在表達指這個指那個的意思時,很自然地使用這些詞語,以求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
“指桑罵槐”也是藝術書《三十六計》中的壹計。原意是指間接訓誡下屬使其服從的策略。這壹計劃還擴展到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策略,“指桑罵槐”、“破口大罵”,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不戰而勝;對於更強大的對手,妳可以旁敲側擊來威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