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荀子戰國時期的《荀子·知望》。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統治者如船,廣大人民如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王制,出自《禮記》,是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規章制度,包括封國制度、官職制度、封官制度、祭祀制度、葬喪制度、刑罰制度、建城制度、選官制度、學校教育制度等。
擴展數據: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故事。
唐朝貞觀後期,魏徵在他著名的《諫太宗十思》中說:“怨不大,但人可畏。運舟傾覆,宜慎之。”
意思是:怨恨不在於大小,而在於人心的偏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我們要高度謹慎。
唐太宗非常欣賞荀子和魏徵的這壹觀點,在與君臣討論治國之道時多次引用並發展了這壹觀點。他在《論政權》壹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刻認識到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並強調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這個絕妙的主意被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促進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和“載舟亦能覆舟”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關於君民關系及其重要性的故事。
百度百科-荀子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