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出自哪裏,東山指的是什麽?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又重新擔任重要職位的意思,也有失勢後又重新的恢復原有勢力,主要就是比喻人從差的處境重新回到好的處境。這個成語聽起來非常的熟悉,但它背後的典故似乎不太清楚,這個成語中有“東山”二字,東山究竟指的是哪壹座山?它的背後又是什麽故事呢?出自哪個歷史典故?
"東山再起"歷史典故出自《晉書·謝安傳》,主要講訴了東晉時期以為名叫謝安的人,年輕時曾在朝廷為官,後來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於是就辭了官職,到了會稽東山隱居,而謝安隱居之後的生活也非常的愜意,整日的遊山玩水,吟詩作對,但東晉皇室想要鞏固權力,必須得到門閥世家的支持。再加上謝安名聲在外,因此朝廷又數次征召他出仕。不過,盡管官職壹次比壹次大,但他都不理不睬,就是不肯應召。士人見他執意不肯入朝為官,只得長嘆:"安石(謝安的字)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說,謝安不肯出來做官,天下百姓該怎麽辦呢?
後來苻堅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伐晉,而晉卻無可用之人,於是就想起了在會稽東山隱居的謝安。謝安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國勢衰微,亟須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其實,他已經四十多歲了。既然"東山再起",受命於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臨危受命,封為征討大都督當時的東晉只有八萬軍隊,與苻堅的八十萬大軍實力懸殊,但是謝安依然還是用計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謝安也因此被封為"三公之上",後來人們將此典故譽為"東山再起"。謝安的故事,與戰國時期的楚莊王"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的故事何其相似。隱居時就好好的隱居,樂享其間;為官時,就大放異彩、青史留名。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和故事,謝安出山之前隱居的山被稱為"東山",也為後世流傳下了"東山再起"的成語。謝安,這個名字在寫入史冊之際,也開始成為文人們的形象楷模。而當時的東山也就是現如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大市口附近,這裏有壹座小山丘,高不足百米,被人們稱為東山,直到如今,這座小山丘上還有"謝公祠"碑,這個歷史典故也被江寧區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