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自焚,中國成語,拼音是wá n hu ǒ zifé n,意思是玩火者自焚。
比喻做冒險或有害的事情,最後的受害者是自己。出自《左傳·隱宮四年》。
成語故事:
公元前735年,衛桓公繼位,成為衛國第12任君主。桓公是吳公的孫子。他即位的時候,距離吳公開創的黃金時代只有二十多年,保衛的國家還是壹個和平的國家。但桓公有壹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天生的軟弱,這成為日後衛國內亂的隱患。
桓公有壹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徐洲,性格正好與桓公相反。他從小習武,性情暴烈。先王莊公在世時,非常寵愛徐洲,養成了他傲慢無理的習慣。
老臣石警告莊公說應該好好管教,以防不測,但莊公不同意。莊公死後,桓公繼位。徐洲看不起這個弱小的弟弟,壹直覬覦王位,準備謀殺桓公,取而代之。終於在桓公十六年,徐洲借桓公去周刁河的機會,設計刺殺桓公,徐洲如願成為了侯偉。
因為徐洲是個弒兄者,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早年經常仗勢作惡,所以魏人都不敢跟他生氣。
徐洲知道人們對他不滿。為了鞏固自己的衛國地位,他不學祖父魏武公,下大力氣重塑形象。相反,他想寫關於國外戰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