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使……幹涸
壹、竭澤而漁?[jié zé ér yú]?
1、釋義:?竭:使……幹涸;澤:池塘;漁:捕魚。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
2、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3、詞語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4、譯文: 使河流幹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獲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獲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5、造句: 另外的錯誤觀點,那就是不顧人民的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 竭澤而漁。
6、
近義詞:焚藪而田、殺雞取卵、不留余地、飲鴆止渴
反義詞:從長計議、三思而行、穩紮穩打
7、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麽能認為壹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