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博采眾長。
拼音:shí rén yá huì √。
釋義:接:接;牙智: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從別人那裏接壹兩句話作為自己的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殷(郝)說,‘先有智,後有謀’”。
東晉的時候,有個叫殷浩的人。因為他曾經擔任過“鐘君”的職務,所以被稱為“殷”的。曾任“建武將軍”,掌管揚州、禹州、徐州、兗州、青州等地的兵馬。後來因為戰鬥失敗被罷官,流放到新安(今浙江省)。
殷浩很有見識。他喜歡老子和易經,用語錄就能說清楚。
殷浩有個侄子,姓韓,名叫康柏。他很聰明,也很會說話。殷浩很喜歡他,但是對他很嚴格。殷浩被流放的時候,康柏跟他走了。有壹次,殷浩看到他在給別人做演講。仔細聽了壹下,康柏說的完全是照搬自己的話,轉述自己說過的話。沒有自己獨到的想法,他表現出壹副洋洋得意的樣子,很不開心。他說,“康柏甚至還沒拿到我牙齒後面的汙垢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真的不應該。”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衍生出“拾人牙慧”這個成語,意思是把別人說過的話或寫過的東西照搬或改頭換面。
讀《拾人牙慧》成語的思考
《成語故事》這本書就像壹首汪海,引領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吸收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心靈。每壹個成語都像汪洋中的壹滴水,讓我明白了做人的根本。今天,我讀了“從別人的牙齒中學習”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晉代有壹個叫殷浩的人。他有壹個侄子叫韓,他非常喜歡這個侄子。韓韓在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尹昊看到他洋洋得意的樣子,不禁在黑暗中默默搖頭。客人走後,殷浩批評韓說:“康柏沒有得到我牙齒的智慧。”
在本文中,韓壹味地模仿他人,缺乏自己的見解,就像鸚鵡學舌中的鸚鵡學舌,只會模仿他人,卻永遠也不會理解話語的含義。所以,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做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能因為時間緊,就把寫作當成任務去抄襲別人的大作。這沒有害了別人,卻害了自己!
壹個星期天,當我在上作文課時,老師要求我們在半小時內完成壹篇名為《感恩節》的作文。大家壹聽,就開始寫書。我寫完開頭之後,就開始在腦子裏琢磨怎麽用生動的語言來描述這件事。我想了想,就拿起筆開始寫。老師在評作文的時候說,壹個男同學的作文肯定是抄襲別人的,因為小學生寫不出這麽深刻的句子。後來那個男同學被老師罵了好幾次。
經過這樣的經歷,我明白了,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包含自己深刻的體會和見解。如果壹味抄襲別人的名著,作文就沒有感染力。正如殷浩所說,“康柏不如我睿智。”
不能老是模仿,不然會沒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