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身正氣為人,兩袖清風處世”意思是滿身正氣做人,清正廉潔當官。形容壹個為官之人,不貪不奢,只靠朝廷俸祿,壹心為民請命。
壹身正氣:意思是壹身都是正氣,比喻做人光明磊落,剛正不阿。
兩袖清風:意為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現多比喻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嚴於律己的人。
古人穿的衣服,沒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間束帶,隨身攜帶的散碎東西可揣在懷裏。官員則穿長衫,袖子特別寬大,便於放些銀兩、詩詞文章等。
古代的貪官汙吏卻是把受賄的錢財放進自己的衣袖裏。倘若官吏廉潔,沒有貪贓枉法受賄,衣袖當然是空的,只有“清風”,所以“兩袖清風”就成為表官員廉潔的借用語了。
擴展資料
典故
兩袖清風的於謙
於謙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以廉潔正直,忠心愛國而被後人稱道。於謙性格剛強,敢於直言,為官清廉。
宣德五年(1430),河南、山西等地災荒嚴重。於謙臨危受命,到兩地巡查。上任時他輕車簡從,不擺鑼鼓儀仗,不帶衛兵侍從。明查暗訪時,更是輕騎而行,從不驚擾百姓。當時,外官每年回京述職,都得向權臣國戚饋贈重禮。
但於謙壹身正氣,從不隨波逐流,每次都是兩手空空。好心人勸他隨風入俗:“不送金銀,送些土特產品也行啊。”他舉起袖子笑笑說: “妳看,我這不是帶去了兩袖清風嗎?”
他還專門寫了壹首《入京》詩來表明自己的誌向:“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意思是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汙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滿。
後來“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舉朝震驚,於謙銳身自任,力挽狂瀾,帶兵擊退了瓦剌的進攻,挽救明王朝於危難之中。景泰帝為表彰於謙的功績,加封他為少保,總督軍務。然而於謙卻說: “四面邊境的戰事很多,這是卿大夫的恥辱,怎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辭不受。
於謙性情淳樸、忠厚過人,自奉儉約、憂國忘身。明英宗因為於謙堅決不同意與瓦剌議和而得以重返故都,但於謙從未到英宗面前邀功。
東宮改易後,景泰帝命令凡是身兼太子官官職的人都可以領取兩份俸祿,但只有於謙壹再推辭。景泰皇帝看到於謙生活儉樸,居住的房子僅能遮擋風雨,於是將西華門的府第賜給他,他卻堅決推辭說: “國家多難,臣子怎麽敢自己安居呢!”皇帝不準,才只好接受。
但是於謙並未入住,而是把皇帝先前所賞賜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裏,每年去看壹看罷了。
於謙不僅清忠為國,廉潔自律,而且力倡廉政,寫過大量引導人們清廉為政的詩文,其中以《石灰吟》最為有名:“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以石灰自喻,托物言誌,表現出堅貞清白的節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意思是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裏開采出來的石頭,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壹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只要把高尚的節操留在人世間。
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辟,於謙遭誣陷被殺。抄家時,竟“家無余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負責抄家的錦衣衛也被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不禁失聲痛哭。
百度百科--壹身正氣
百度百科--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