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戰國時期,有壹個叫遲忠禹的人住在城門附近。有壹次,城門失火,火燒到了他家,池中魚被燒死了。還說宋門口失火,大家舀起池子裏的水去滅火。池子裏的水都被抽幹了,池子裏的魚都被太陽曬死了。後者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
另壹本書《呂氏春秋》說,“失珠必傷池魚”,《淮南子·說山訓》說,失珠,池魚遊之(dān,疲)。據說春秋時期,宋國的司馬(官名,掌管軍事)莞貴人得到了壹個價值連城的寶珠。宋國君要奪他的財寶,就加了個私藏國寶的罪名,把他驅逐出境。環勛壹直不肯交出寶珠。宋軍派人突襲屋內,無果,只好逼他問:“妳把寶珠藏在哪裏了?”環荀答道:“我扔在魚塘裏了。”愛財的宋軍下了壹道命令:把魚塘裏的水抽幹,仔細尋找。結果寶珠沒找到,壹池魚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災難。
由此,後人把不期而遇的麻煩形容為“池魚之災”;“池魚之殃”比喻無辜的人被牽連、受害;用“池魚”比喻無辜的受害者。
魯的《春秋》是由戰國末期秦的宰相編輯的。《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弟子所作。應劭是東漢人。“關隘”的意思是解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由來,已知在英紹之前就有。從這個角度來說,“宋軍失珠害了池魚”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中國古代是並存的,現在壹般只引用後者。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來是指壞事傳千裏,牽連好人,後來這個意思逐漸淡化,現在壹般用來形容無辜的人受到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