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現在,因為我在對與錯之間,所以被人問。我擔心禦史臺的建議官會因為怕被定罪而沈默。這不是開辟道路的方法。1.1分析:近年來,內容詞的考查難度加大。壹般刻意避開考試大綱規定的120內容詞,考題中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
回答問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象形區分法、語法運用法、教材運用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都需要壹定的文言文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把給定的意思代入原文,看意思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正確與否。b項,繼承,繼承,繼承。
考點:理解課文中常見文言文實詞的含義。能力水平是理解b。
2.解析:此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能力。①就是寫楊被揭發的壞事;⑤這意味著楊查不同意陳誌中的觀點,冒犯了他的上司,但並不能得出楊查敢於直言的結論。
今指楊察勤政。考點:過濾文本中的信息。
能力水平為C. 3.3分析:回答此類問題時,壹定要認真閱讀。如果要回到原文,逐句對比,閱讀時壹定要冷靜。
根據課文的意思,盡量分清每個選項的對錯。特別要註意其中的小毛病,如事件倒置、內容歸納不全、中心概括虛構、片面遺漏、強拉硬接、任意擡高等等。
D項,歸納分析錯誤。從原文來看,“貼名字”和“改風格”是兩碼事。“改文風”可以引出文章的“奇聞”,而“貼名”則是防止方式。考點:總結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面是分析綜合C. 4.4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翻譯句子的能力。回答時,首先要回到上下文,根據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再思考命題人可能確定的賦值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和虛詞,查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改”、“補”等方法,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並且會根據現代漢語的規範,對翻譯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做到遣詞造句通順。本題要掌握以下關鍵詞的翻譯:(1)翻譯大意給2分;“憂”、“服”、“對”三個地方,每翻譯壹次給1分;(2)翻譯大意給2分;“幹凈”、“沈默”和“寬闊”,每個翻譯將被給予1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水平是理解b。
楊叉,表情含蓄。他的祖先是陜西人,跟隨唐僖宗進入蜀國並居住在成都。
後考中進士甲科,官至監將,任潁州、壽州知府,歷任江南東路轉運使。下屬官員看不起楊察,因為他年輕。
直到他巡視轄區,壹次次揭露隱藏潛伏的壞人壞事,大家才服氣。楊察,在官職上,以報官為頭等大事。
有些人談論他。楊查說:“這是轉運使監督地方官員的責任。如果批評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普通官員也能做到。為什麽需要我來做?”號召朝拜是正確的說法,他暫時擔任禮部宮媛的職務。當時封演的人要求廢除貼名考官的方法,改文章的風格,使考試文章豪放不羈,效法唐朝的風格。
楊查認為:“壹旦禁令被打破,求人之風又會興起。而且文章不分古今,只以其大綱為基礎。若任其放縱,則非唐代科舉選士之法。”
之前的討論就這樣被擱置了。晏殊掌管國家大事,因為他想避開嶽父。
母親去世,辭去了工作。服喪期滿後,她被授予翰林學士,暫代開封知府。談論國家大事並不害羞。
下壹道聖旨推薦禦史時,楊察建議:“禦史案頭的官員供奉在殿中,必須是能處理古今之亂的清官。現在推薦的標準太細了。因為公務上的失誤和壹些不值得計較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丟棄不選。能出類拔萃的人恐怕要被省略了。”
因為他揭露的事情沒有得到落實,所以勇詢問了有關情況。楊查補充道:“至於禦史官職,先例允許按傳聞向上報道;即使說的不恰當,也自然被法院采納。
現在因為我在對與錯之間,所以被人問。我擔心禦史臺的諫官們會害怕被定罪而保持沈默。這不是打開他們思維的方式。“又因多次談論政治而觸犯了陳誌中總理。
不久,戶部三司判官楊儀因其出入而被貶官,楊查也因先前在衙門中以判重刑作為答罪。雖然被貶官,卻被發配到忻州當知府。後調任揚州,升任禮部侍郎,暫掌開封府。後又任翰林學士,兼掌三司口役楊永德,在皇帝面前滅楊察。掌管刑獄的三個部門(神醫、中書、門門)打了壹場官司,看守也牽連其中。楊查因此請求辭去三部職務。壹年後,他和這位官員壹起擔任三個部門的大使。
吃鐘乳石(中藥學名)過量,毒瘡而亡。楊茶儀態儀表俱佳。
他的父親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去世了,他七歲時才能夠說話。他媽媽有點文化,自學成才。寫文章很利落,文筆幹凈,好像壹開始就沒想過;手稿寫出來,字正腔圓,為世人所稱道。
當妳明智地遇到事情時,妳可以勤奮地處理政治事務,即使事情很多,妳也樂於處理而不會感到厭煩。遇襲之初,曾赴朝處理,商議財物之事。回家後,他很累。人們認為這是因為他工作過度。
2.寡婦村主展廳分為“人間大災難”、“人間悲情”、“海峽黎明”三個部分。
《人間浩劫》第壹部有“抓丁”、“生於兩岸”、“死時為長相思”等欄目。該書以大量珍貴的歷史和現實照片資料,全面介紹了1950解放前夕東山島丁被捉事件的歷史背景和經過,列舉了4792名壯丁,重點講述了桐柏村丁被捉事件的經過。1950 5月10日淩晨2時,國民黨軍隊突然包圍了桐柏村,俘虜了147名壯丁,其中17歲年齡最小,55歲,91已婚。出海的時候,親人淚流滿面的壹幕,妳要去哪裏,歷歷在目。
從此,失去丈夫的女人陷入了《草寡婦》漫長而痛苦的生活,期待著自己的親人。在我們面前的是、林秀春、林等人。他們年輕的時候,青春洋溢,如今卻蒼老憔悴,愁容滿面。今昔對比強烈,令人顫栗嘆息。
“死如長相思”壹欄,有去臺灣的人死在臺灣省,清明節與家人到海邊祭奠逝者,並配以“海天茫茫,香火祭燃壹柱香,生死戀家,即使是鬼也要歸家”的詩句。靈魂回歸!“我們來看壹只永遠不會是壹雙的布鞋。抓丁的那天晚上,村裏的小夥子在睡夢中剛剛醒來。當他右腳穿上布鞋後,被強行帶走。他的妻子林秀珍珍藏著左腳上的布鞋,希望丈夫早日歸來。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臺灣省去世了。
第二部《過去的悲劇》,運用大量實物和模型,有聲有光,選取臺灣家庭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實物。眼前是壹面殘破難圓的鏡子,背景是壹幅巨大的長方形壁畫“臺灣省海峽”。
有壹個石磨、壹個單桶、壹個網桶和壹本歌本、壹個鋁碗、壹只綁了紅線的老豬(兒子回臺灣省結婚時沒等來)、壹雙等了38年的鞋、壹個臺灣親戚用碗筷子的假酒席、壹套給田阿姨的茶具、壹個金戒指和壹只哭笛等30多件實物。每壹個實物都洋溢著鄉愁和苦澀的淚水,向人們講述著令人心碎的悲傷故事。
壹只鋁碗,盛滿了主人劉扣半個世紀思念親人的哀思;老石磨磨掉了風雨歲月,磨掉了美好歲月,卻磨掉不了石磨主人的堅貞愛情。吳阿音原籍廣東,住在桐柏村,與年輕的謝老王結成恩愛夫妻。逢年過節,夫妻倆推著石磨,壹起做年糕,意味深長。自從丈夫在臺灣省被捕後,阿音就壹個人磨,壹年又壹年,壹步壹步的含著淚,磨著頭發,磨著心,卻無法擺脫對丈夫的思念。
真的:古榕戀,古井淚,鴛鴦劫,戰魂,石磨恨。“海峽兩岸魚雁訴離婚案”主要展示了兩岸同胞往來紅巖的數千封書信、臺灣省老兵的詩詞手稿,以及東山縣出版的《海峽之橋》、《寡婦村》等書籍,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心靈的呼喚、感情的訴說”。
臺灣遊客才博先生在臺灣省寫的300多首詩,都是關於思鄉、鄉愁的,如“身心壹水之隔,骨肉相別;家塵恥於南冠客,落葉願為東山魂。(夢在佳子媽媽難熬的日子哭泣)。”
這些詩詞被賦予了汗水和淚水,催人淚下,感動世界。第三部《海峽黎明》有“善良與關懷”、“海峽清風”、“家鄉巨變”三個欄目。
大量圖片展現了東山島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桐柏村的滄桑巨變。“親切關懷”體現了解放以來黨和各級* * *對“戰爭受害者家屬”生產生活的關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山大力開展各領域對臺交流活動,推動兩岸“三通”,為家人團聚創造了有利條件。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等多位中央、省、市領導關心支持“寡婦村”發展經濟、興辦公益事業。在過去的20年裏,來自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20個國家以及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的記者和專家訪問了這個村莊。
“我們不能再讓這些老奶奶們成為草寡婦了”這是6月份走訪桐柏村的美國記者勞倫斯夫婦的感嘆1986 165438。《忠誠與堅韌》展現了91個已婚女性,在丈夫被捕送臺後,撐起男人留下的重擔,耕種田地,尊老愛幼的動人形象。
表現了他們對親人始終不渝的愛和執著的期待,他們博大寬容的胸懷是對祖國統壹大業不可動搖的信念。《海峽清風》通過黃、黃阿松等臺灣同胞回鄉探親團聚、老友重逢、回鄉定居、投資辦廠等場景,反映了兩岸文化交流密切、農業經貿合作加強、臺商創辦企業的情況。
據報道,當年有147人被捕並被送往臺灣省。除因病去世外,85%的人回來探親,已有17人回鄉定居。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桐柏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村從壹個窮村變成了壹個富裕村。
站在展廳的走廊上,可以欣賞到銅碗的新面貌:高樓大廈、寬敞的馬路、繁華的街道、別墅、新村、學校、幼兒園交相輝映,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3.《後漢書·鄭傳》第二十五譯本:張純子伯仁,京兆人。
曾祖父安史,宣帝當時的將軍付偉,他被任命為福平侯。父親張放被任命為成帝的助手。
張春年輕時繼承了土地所有權。愛帝、平帝年間,任仆射。王莽當政時,處於烈卿之位。當王莽篡位時,許多人失去了他們的頭銜,但張春卻能夠保留原有的頭銜和封地,因為他真誠而謹慎地遵守制度。
在建武初期,張春首先來到朝廷,所以他能夠恢復國家。五年,拜他為太中大夫,派他指揮潁川騎突安撫荊、徐、楊,督促他們轉運物資,監督軍營。
後來領兵在南陽開荒,在五宮被提升為中郎將。壹個大臣說,如果侯爵不是宗室,就不應該復辟國家。
光武帝說:“居魏十余年,不可廢之,改稱武希侯,享富平租稅壹半。”張春在朝廷待了好幾代,對過去非常熟悉。
建武初期,有很多舊的法規,所以每當有什麽困難,就向張春請教,從郊祀、廟堂、婚姻、加冕、喪葬、年表等方面,都有很多整改和肯定。光武帝很看重他,封他為武士中郎將。他被多次介紹,有時壹天被多次召見。
張春認為祠堂不穩,趙穆的次序不對。建武十九年,張春和他的仆人朱福演的是同壹個故事:“陛下從平民做起,平定天下,消除暴亂,振興祖業。私底下,我們認為儒家經典裏記載的,都是人情世故,人心所向。雖然實際上和創造創新壹樣,但名義上是中興,要祭祖。
自元帝以來,祠堂祭祀高皇帝為定祖,孝文帝為太宗,孝武皇帝為世宗,都與舊制度相同。還建立了第四宗廟,把南屯君推上了陵祭。
按照禮儀,跟隨別人的位置,妳要執行別人兒子的儀式,妳已經犧牲了很多,那麽妳自己親人的地位就會下降。現在對高廟的祭祀是按照趙穆的順序排列的,但是把第四陵、君臣壹起排列並以較低的位置排在尊號的行列裏是不禮貌的。
假設王莽不篡權,國家沒有繼承人,如果在宗室中尋找,陛下繼承皇位,是否可以再次照顧私人親屬,違反禮儀?以前高帝是靠自己得天下,不是從太上皇那裏得來的。宣帝是按孫子輩分繼承皇位的,不敢保自己的宗族,就為父親另立了壹座廟,只有大臣們侍奉神社。我們認為,我們應該擺脫祠堂,並遵循皇帝高和的舊制度,希望把我們的紀念館交給我們公司討論。"
光武帝下官,大司徒戴奢、大保同意:“當現在的親廟換成宣帝、元、成、哀、胡四世,宣帝、元可尊為祖、父,可親自祭祀。當他們成為皇帝後,會被命令獻祭,並為南屯君建立壹座太上皇廟..其中祭祖至春節,大臣祭祀,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和對親人的親近。”
皇帝聽取了他們的建議。這個時候祠堂還不完整。祭品在洛陽的高廟裏,在的上面;在長安的高廟裏,在成帝的下面。至於南頓四世,則是在光武帝所在的地方祭祀。
建武二十年,張春取代朱馥為仆從。二十三年,戴被任命為將軍。
他在任時,推崇曹參的成就,無為而治,選拔歷史學家,這些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二十四年,從地下掘楊渠。
洛水的引入成為水運,百姓從中受益。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上書,曰:“久不祀‘蜀’與‘蜀’。
三年不修習禮,禮有損;如果三年不辦音樂節,那肯定就破了。祭祀的規則要根據經典詳細制定。"
張春說:“禮上說三年壹祭,五年壹祭。”《春秋傳》說:‘大坑是什麽?這是壹個共同的犧牲。
毀廟的和沒毀廟的廟主都起來,和太祖壹起祭祀,然後五年祭祀。沙漠舊系統每三年犧牲壹次。被滅的廟主與高廟壹同祭祀,未滅的廟主不分享祭祀。
元五年,王侯在後主舉行廟會,開始祭祀。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巡視長安,也舉行了這樣的儀式。
李認為,三年有壹個閏,天氣稍有條件;如果五年後再飛躍,天氣條件完全滿足。所以,三年壹次,五年壹次。
妳說的是明確確定了尊母卑的大義。祭祀是在夏季的四月,陽在上,陰在下,要端正尊卑禮儀。
祭祀是在冬季的十月,此時五谷成熟,物品齊全,所以吃喝都是聚在壹起的。這個系統被廢棄已經八年了。我覺得可以按照禮儀制度執行,按時決定。"
光武帝聽了張春的建議,從此確定了祭祀和祭祀。當時南丹可汗和烏桓前來投降,邊境沒有戰事,百姓最近遠離戰亂。每年,他們經常得到壹些東西給別人。
張春認為,聖王立畢雍是為了尊禮崇義,是為了富後教化。所以,根據七經、屠、何賢的《古璧永記》、小武泰山的《唐明制》、平帝的建議,我想把它們都玩到光武壺裏去。
還沒演完,正好桓榮大夫上場,主張立畢雍和唐明,皇位讓給三公和朝廷,但張春的建議和桓榮壹樣,光武帝就同意了。建武三十年,張春認為禪應閉關,說:“自古以來,我受天命為帝,國家昌盛。我壹定要封蟬告訴上帝,我的事業成功了。
琴曰:‘以雅治民,‘風’依賦。、和優盛世,成王康王,郊祭以供禪修,可見壹斑。
《書經》上說,‘每年二月,我必巡東,直到被堵,我必燒柴祭神,這是閉關禪的大義。我在下面看到,陛下接受中興之命,平定國內動亂,修改復祖令,安慰安慰百姓。天下太平,百姓皆患再生之德。陛下恩傳如雲,陛下恩灑如雨露,民以安。義弟佩服陛下的高義。
《詩經》說:‘患天道。
4.廈門和福州哪個好?廈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陸地面積1,565.1平方公裏,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裏,常住人口220萬。它是著名的僑鄉和臺灣同胞的祖籍地,是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和地方立法權的計劃單列市,是傳統的對外貿易口岸,是中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壹。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883.2億元,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41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已有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的6490家外資企業選擇廈門作為發展基地,合同外資金額21.8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95億美元。其中,已有3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門投資,投資項目59個,總投資1.95億。
廈門作為美麗的港灣風景旅遊城市,四季常青,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非常適合居家旅行。先後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國際園林城市、中國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廈門的白鷺是鳥,梧桐是市樹,三角梅是市花。
廈門是中國十大港口之壹。目前,已開通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68條。2004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287.2萬標準箱。廈門也是華東地區主要航空樞紐之壹,有126條國內國際航線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韓國、日本,通航城市70多個。此外,廈門還擁有各種現代化的通訊設施,對外交流非常方便。
廈門還是中國著名的會展城市之壹,擁有100多家星級酒店,為舉辦各類國際會議和展覽提供了有利條件。廈門的發展目標是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航運物流中心、金融商業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廈門著名的景觀有:古浪洞、郝躍熊峰、淑莊藏海、湖裏槍王、梵天、五老淩霄、石灣韓翠、太平實小、雲頂觀日、金山松石、湖西夜月、金榜釣石、紅山織雨、月光、天街蕭中等福州是福建的省會。
“因州北有浮山”,故名。因榕樹在900多年前就已遍布全城,“滿城綠蔭,盛夏不遮”,故又有“榕城”之稱。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遊,是該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裏,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16萬。
現轄鼓樓、臺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兩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族、滿族、苗族、回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
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樹木常綠,屬於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6℃,最冷的壹月平均氣溫10.5℃,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最佳旅遊季節是每年的4月-165438+10月。這個城市有著名的溫泉。
福州是壹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著名城市。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為福州都督。
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吳山、玉山、屏山圍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北宋萍萍知府張博昱三年,親自在衙門前種下兩棵榕樹,號召百姓廣植,於是城內綠樹成蔭,夏天無遮攔,故又稱榕城。北宋末年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登基,改稱福安府,明末唐王朱也在福州登基,改稱天星府,又名,使福州兩度成為臨時京都。
明清時期福建省由福州政府管轄。從民國年間到建國前,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福建事變期間,曾是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國都”。
福州風景優美,有許多名勝古跡。早在1600年前,西晉商舒朗郭璞在《遷城記》中就記載“左旗右鼓,全國第二好”。這裏有許多名勝古跡,包括鼓山、旗山、青芝山、點竹山、白巖山、方光巖山、雪峰山、嚴蕊山和五象山。著名的寺廟有湧泉寺、西禪寺、臨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和雲居寺。
著名的陵墓有王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和陳墓。著名的園林有西湖、南方公園和煙臺山。
著名的佛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和千佛塔。著名的橋梁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等。
著名的住宅有林漢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的文物古跡屬於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
孤山摩崖石刻、嚴蕊彌勒佛像、林則徐祠堂、庫木庵樹腹碑、三豐寺塔、龍江橋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福州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李政書院早在唐開元就已建立。貞元、元和,士子繁盛。當時的大文豪韓愈,大贊“閩越有奇才,姬敏知無不言,不亞於全國”,認為福州的文化水平與京都長安相當。
五代時,福州建立了招賢學堂和四校(即大學)。到了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鳥巢樓。
當時的石鼓書院與廬山白露、衡山嶽麓、南京應天齊名。據地方誌記載,僅宋代福州進士就多達2247人,其中包括徐江、、林、、、鄭興元等9位狀元。
還有音樂理論家陳日儀和標記家張。明清以後,福州人才輩出,如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