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三思而後行。”學生問:“壹件事是不是想三遍再去做?”孔子說:“不,壹件事可以做兩次。想多了就會把思維局限在壹個地方,看不到更大的方向。”這是古代聖賢的智慧。兩句老話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有從眾心理,壹定要深思熟慮。否則可能會釀成大錯。
目的是體貼,適可而止。三思而後行,這是壹種謹慎的做事風格。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被贊揚或貶損。像魯的紀文子,做事太謹慎,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孔子認為自己對事物考慮太多,所以三思而行就夠了!或者妳優柔寡斷,就是想不幹了!現在,三思而行意味著要養成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但有個限度,不能想太多,猶豫不決。
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綜合多方面考慮,總體來說,利大於弊。《論語·正義》說:“三思者思之甚多,可以慎之。”成語告訴人們,說什麽、做什麽都不要太魯莽,要事先權衡、考慮,再小心翼翼地去做,以免出錯。
季羨林先生曾說:“遇到事情壹定要深思熟慮。先考慮可行性,考慮的範圍越廣越好。然後再考慮不可行性,考慮的越廣越好。仔細考慮利弊之後,壹定要比較,然後做決定,馬上行動。
如果我們考慮利弊,再回來考慮利弊,那麽我們就會反反復復,最後不得安寧,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也是孔子說‘再壹次,是可能的’的意思,物極必反。凡事想太多,就會患得患失,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