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不可知論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壹性)的回答的不同看法,把哲學分成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派。1.什麽是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任何認為思維和存在是同壹的哲學理論,即人類意識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哲學理論,都是可知論。不可知論——任何認為思維與存在沒有同壹性,即人類意識不能或不能完全理解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哲學理論,都被稱為不可知論。二。簡單介紹壹下哲學史上幾個不可知論的典型代表,其中不乏不可知論者,如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裏特斯、古希臘懷疑論者皮浪、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和霍布斯、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爾巴赫、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近代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和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下面重點介紹四個不可知論者:皮浪、莊子、康德和休謨。(1)皮浪(公元前365-275)皮浪是古希臘的懷疑論者,從懷疑論陷入不可知論。皮浪的要點如下:1。感覺因人而異。即不同的人對同壹外界事物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反應是不同的。2.所以,感覺不靠譜。我們要問,覺得靠譜是什麽意思?我們通過感覺了解外部事物。雖然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外界事物有不同的感性認識,但只要習慣了,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很正常,所以人對外界的反應是不壹樣的,但相對有效。這是因為外界事物的“客觀”信息與人們對這些信息的主觀反映結果之間存在差距,兩者之間存在信息轉換程序。不同人的感官與外界事物之間有不同的信息轉換程序。這種信息轉化方案是通過長期實踐形成的,是穩定的,所以會形成不同的人對同壹外部事物的反思結果,但在實踐中是比較有效的。3.人是通過感覺認識世界的,所以人不可能得到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甚至不可能確定事物是否存在。這裏有壹個深刻的哲學問題,即:a、客觀對象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客觀對象有真實情況嗎?b、什麽叫人認識客觀對象?如果人們通過實踐對客觀對象獲得某種認識,並根據認識的結果對對象進行改造,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叫認識對象嗎?我們認為客觀存在是物質的,我們的認識是主觀的,是精神的,兩者永遠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認識完全等同於客觀對象,那麽我們說人類是不可能完全認識客觀事物的。如果用我們對客觀對象的認識來指導實踐,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達到預期的目的,就應該承認我們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是正確的。4.他認為“最高的善是不去評判。”他要求人們“放棄知識和判斷”他要求人們“對現實漠不關心,以獲得心理上的平靜。”皮浪的兩個故事:第壹個故事:古希臘靠近地中海,當時的海上工商業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都要發達。有壹次,皮浪和壹個商人乘船出海,船在地中海航行時突然遇到了風暴。天黑了,又有暴風雨,船真的要翻了。船上的人都哭了,以為死神快來了,哭聲很大。只有皮浪非常冷靜。他指著壹頭正在吃東西的豬對大家說:別哭了,冷靜點。“聰明的人應該向豬學習,對現實漠不關心!”過了壹會兒,暴風雨停了,風平浪靜,壹切恢復正常。船上的每個人都尊敬地看著皮浪,並對自己說:“皮浪真有遠見!”!第二個故事:古希臘的富人出門喜歡坐馬車。壹次,皮浪和壹些朋友在街上散步。朋友知道他是不可知論者,就故意提問刁難他。朋友說:“皮浪!前面有壹輛馬車在跑。告訴我,客觀上有馬車嗎?人們能正確理解馬車的存在嗎?”皮浪馬上回答:“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因為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外在的事物,我們甚至無法說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朋友馬上反駁道:“既然妳不承認馬車的存在,妳敢躺在它下面讓它碾過妳嗎?”皮浪說:“敢!”說完,皮浪壹個箭步沖到馬車前,躺在地上。車夫見此情景,立即拉下剎車,馬車停了下來。皮浪安然無恙。但是,像這樣的玩笑,總不能壹直開下去吧。當皮浪90歲的時候,有人對皮浪開了這樣壹個玩笑。結果,皮浪死在壹輛馬車的車輪下。(2)莊子(公元前360-286)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氣功大師,道教稱他為南國真人。姓莊名周,宋朝人。他從相對主義滑向不可知論。他認為“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有了極限,幾乎不可能。”(《莊子?6?1養生大師)意味著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他還說:“自觀,仁義之端,是非之抹黑,範然糊塗。“吾邪能知其辯。”(《莊子?6?1事物的同源性)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標準,我怎麽分辨對錯?莊子看到了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卻忽略了事物的相對穩定性。他認識到人對外界事物本質的認識是主觀的,與參照系有關,但他誇大了認識的主觀性,錯誤地認為萬物沒有善惡對錯之分,沒有大小屬性之別。他認為人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結果滑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沼。莊子主張無欲、無為、無明。他要求人們把健康長壽作為人生的第壹要務。莊子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壹:蝴蝶夢。有壹天,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壹只蝴蝶,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當他醒來時,他分不清自己是在做夢還是已經醒了。他說,如果他是清醒的,那麽他就是莊子。如果妳還在做夢,那妳就是壹只蝴蝶。總之我不知道我是在做夢還是醒著。妳是蝴蝶還是莊子?是莊子做了蝴蝶夢還是蝴蝶做了莊子夢?故事二:莊子迷墳。壹天,莊子參觀了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看見壹個年輕漂亮的女人蹲在壹座墳墓前哭泣。年輕女子壹邊哭,壹邊用扇子給墳扇風。莊子覺得很奇怪。走到少婦面前問:妳為什麽哭著用扇子扇墳?少婦對莊子說:“先生,妳不知道。我丈夫剛去世,我要埋葬他。”“我老公臨死前跟我說,要等到墳上的土松了,才允許我再婚。我現在急著復婚,就用扇子扇墳。“莊子用魔法吹了壹陣大風,很快墓上的土變得又幹又松。少婦謝過莊子就走了。當他回到家時,他越想越生氣。於是我在房間裏來回踱步,壹邊踱步,壹邊咳嗽,壹邊嘆息,於是我唱了壹首詩。”不是仇人不在壹起,而是在壹起了才知道死了沒心沒肺,想在死前把愛情勾起來。莊子的妻子田奇怪地問莊子:“老公,妳今天在家怎麽不開心啊?”莊子把自己所見所聞告訴了妻子。妻子田聽後,大罵這位剛死了丈夫的少婦:“善變之人,天下罕見。”莊子半開玩笑地對妻子說,“夫人,別說大話。如果有壹天我死了,妳可以馬上改嫁!他的妻子田馬上發誓:"如果妳真的死了,我決不嫁!"“過了壹段時間,莊子真的得了重病,快要死了。臨終之際,他對妻子說:“人生如夢,生死每天都會發生。我死後妳不必悲傷。如果妳能記住夫妻情誼,我希望我死後,不要埋葬我,把我的屍體停放在棺材裏,不要釘棺材蓋。遺體會放在後院房間,供親友祭奠。“幾天後莊子死了。廚師按照莊子的指示,不釘棺蓋就把屍體放進棺材裏。在後院設壹個彭羚,擺上壹桌香火供親友祭祀。在舊社會,人死後要停7到49天。第七天,壹個年輕的學者來了,自稱是莊子的學生,向老師致敬。當田看到這個年輕的學者時,他立刻感到了春天的氣息。我和這個年輕的學者調情,很快就勾搭上了。雙方很快達成協議,男方被妻子收養到田家,並立即舉行了婚禮。夫妻倆壹進洞房,小秀才立刻大叫胸口痛,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田弄出很大的聲音來叫醒這位年輕的學者。問他這是怎麽了?怎麽才能治療呢?年輕的學者回答說:“我胃灼熱。我少年時患的病,只能靠吃活人的腦子存活。”廚師想了想,莊子不是剛死了嗎?他的腦子不是剛剛好嗎?於是他拿著斧子來到莊子的靈前,用斧子打開了棺材。只見莊子在棺材裏坐了起來,指著田家大罵:“百年夫妻算什麽?見了新人忘了舊人,妳只要蓋好棺材,被斧子砍了就行了。怎麽能等著扇子幹墳呢?田聽了,羞愧難當,立即上吊自盡。"。這時,莊子心灰意冷,在墻上留下壹句詩:“生前人人說深懷感激,死後人人想扇他的墳。畫龍畫虎難,畫骨難。“寫,離家出走,我不知道去哪裏。(3)休謨(1711—1776),英國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是西歐近代不可知論的鼻祖。他從極端經驗主義滑向不可知論。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來源於感覺和經驗,感覺是主觀的。讓人有什麽感覺?這是壹個不可知的問題。因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受,感受之外是什麽?人們不可能知道。休謨經常處於苦惱之中,他覺得自己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矛盾。壹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唯物主義具有實踐力量,對唯物主義的信仰深入人心。他承認自己的不可知論,把他封閉在唯我論的狹隘世界裏,把他置於絕望和孤獨的境地,使他“感到恐懼和迷惘”,覺得自己是壹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奇怪怪物,斷絕了與人的壹切交往,完全被拋棄,郁郁寡歡。另壹方面,在理論上,他認為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符合邏輯的。休謨在這種矛盾中度過了壹生。下面,介紹幾種可知論。讓我們仔細品味壹下,看看它們是否令人信服。(1)簡單實在論從古至今,大多數人,包括沒有真正學過哲學的哲學家,幾乎都是簡單實在論者。他們把自己看到的藍天白雲、高樓林立的市場、繁忙的街道、琳瑯滿目的商品等東西,本身就是客觀真實的東西。他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實體。他們認為我感知事物的樣子,事物本身就是它們的樣子。例如,我看見壹個紅蘋果。通過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感官,我發現蘋果是紅的、甜的、香的、圓的,所以我說蘋果本身是紅的、甜的、香的、圓的。其實單純現實主義者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他把客觀事物的本質等同於我們對它們的感受。客觀物體都是紅、甜、香、圓,我對它們的主觀感受也是紅、甜、香、圓。紅、甜、香、圓等等,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這樣,主觀性等於客觀性,精神等於物質,滑向唯心主義。這和貝克勒的主觀唯心主義有什麽區別?我們說簡單實在論是簡單唯物主義和可知論,其實很庸俗。列寧說得好:“人的面前有壹張自然現象的網,本能的人,也就是野蠻人,不把自己和自然區分開來。”(《哲學筆記》第90頁)前蘇聯哲學家德博拉(1881-1963)說:“對於最初的原始認識來說,感覺與感覺的對象是同壹的,現象與存在的、自在的東西是同壹的。”(《哲學筆記》,第537頁)(2)鏡像反映論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可以分為兩個學派,壹個是不可知論,壹個是鏡像反映論。鏡像反映論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培根、法國的拉蒂泰利、愛爾維修和德國的費爾巴哈。他們從反映論出發,認為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就像照鏡子壹樣。鏡子外的物體和鏡子內的影像非常相似。比如培根說,“存在的真理和感知的真理是壹樣的。它們之間沒有比直射光和反射光更大的區別。“接下來,我們批判鏡像反映論:鏡像反映論堅持了唯物主義和反映論的原則,這是正確的。但他們對反思的理解是庸俗簡單的,是不科學的。這種認識論忽視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體性。人的感官和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鏡子,而是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接受、選擇、轉化和反饋的過程。比如放電影。它的原理是光線穿過壹張有圖像的膠片,再穿過放大鏡,將圖像投射到正面屏幕上。每張膠片上的圖像只在屏幕上停留0?6?104秒,前後兩幅圖像的交換時間為0?6?101秒,前後圖像交換時,屏幕暗沈。人的視覺持續時間是0嗎?6?11-1秒。也就是說,以前的形象雖然過去了,但它在人們眼中的印象還會停留在0?6?11秒或以上。這樣前後的形象就聯系在壹起了,在人的眼中,形象是運動的,活動的。事實上,屏幕上的每壹個圖像都是靜止的、斷斷續續的。這就告訴我們,反射的結果和反射的對象是有原則區別的,它們是不壹樣的。比如銀河系。它的直徑是654.38+百萬光年,也就是光旅行壹圈需要十萬年。假設我們在地球上觀測銀河系。銀河系直徑上兩點A和B的長度是10萬光年,C和A的距離是654.38+0.5萬光年,C和B的距離是7萬光年。a、B和C構成壹個三角形。請問我們看到的銀河系是什麽?我們看到的A點是654.38+0.5萬年前存在的那顆恒星的光在我們眼中的投影和反射。我們看到的B點是7萬年前存在的那顆恒星的投影和反射。我們今晚觀測到的銀河系景象,就是在7萬年到654.38+0.5萬年的歷史時間裏,恒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信息在同壹時刻在我們感官上的投影!簡直是歷史的大雜燴!(3)黑格爾的可知論黑格爾認為,人認識世界是宇宙的精神,認識自己。當然,他們可以清楚地知道。(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動態的、革命的反映論。它認為人的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實踐——認識——實踐的無限過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謬誤到真理,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認識的本質是主體通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在主體的感官中接受、改造和反饋客體的信息的無限過程。正確認識的標準只能是無限發展的人類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