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我想寫壹篇文學論文?包括哪些方面?

我想寫壹篇文學論文?包括哪些方面?

/Article/lw/lw4/

/Class/wenxuelunwen/wenxuelunwen 01 . html

/thesis/115/thesis list 115 _ 5 . html

找了這麽多,妳應該有妳想要的了。

《三國演義》的創作特色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部小說大約有400個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等,都有鮮明的個性,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在塑造這些形象時,羅貫中遵循了壹個原則,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壹方面,加以誇張,用對比的手段將人物性格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曹操的背信棄義,可以說集中了民間所有關於曹操背信棄義的傳說,壹舉壹動都呈現出奸詐的樣子;張飛莽撞的選擇了張飛在不同場合表現出來的壹些莽撞舉動,讓這個人物的坐、臥、住都被塗上了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的智慧在於始終把這種性格放在鬥爭的第壹線,使他能以驚人的預見、準確的把握和周密的安排戰勝敵人,處處顯示出他非凡的聰明才智。

其次,在對戰爭的描述中有壹個宏大的構想。這部小說寫了壹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展開了壹個又壹個驚心動魄的場景。這些戰爭千變萬化,不重復,不僵化,各有特點,表現出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於每壹次重大戰爭的描寫,作者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把主要人物、兵力部署、雙方實力對比、戰略戰術運用、最終結果等等都講清楚。戰爭雖然總是在緊張、驚心動魄、激烈的氣氛中進行,但有時也充滿了英雄史詩般的激昂風格,如周瑜火燒曹操大軍、諸葛亮擒孟獲;有時它顯得從容而寧靜。比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專心彈琴,《赤壁之戰》中龐士元夜讀,動靜皆宜,回味無窮,構思精妙。赤壁之戰,是書中對這場戰爭最突出的描述。這場戰爭場面宏大,體現在水、陸、前後、正面戰鬥和秘密鬥智。人物眾多,小說中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出現過;思路清晰是為了展現以少勝多,以智謀贏驕,以團結贏孤的軍事策略。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將歷史演義小說推向了巔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數百年來,它壹直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發揮著作用。明代學者蔣大器在《三國演義序》中說,羅貫中這本書壹寫出來,人們就“爭著抄來看。”因為這部小說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對文藝創作影響很大。很多文人模仿《三國演義》的語言風格,用半白半寫的方式寫作,歷史演義小說也大量出現。這樣很多初涉寫作的人也可以看歷史言情小說,擴大了讀者範圍。正如清代學者魏在《三國誌·問答序》壹書中所說:“世人讀《三國誌》的人不多,卻從《羅貫中演義》中得到了輪廓。”應該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成功,壹方面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新描寫手法的優越性,另壹方面也給了其他文人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以前的長篇巨著很少,壹般都是短篇。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改變了這壹現象。除了羅貫中個人的小說創作能力外,社會發展和讀者需求也是重要的推動因素。人類社會進化到明朝,物質和精神財富積累到壹個更高的水平,人民生活逐漸豐富。短篇作品要想廣泛地、全景式地反映社會各階層人們活動的場景,顯然力不從心,讀者也不滿意。《三國演義》以近80萬字的篇幅,引人入勝、大篇幅地描述了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矛盾鬥爭,讓讀者耳目壹新,興趣大增。由此,中國文學進入了小說繁榮的時代。

《三國演義》不僅在文學本身上具有開拓價值,而且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的行為,讓很多人模仿,不管是精英還是普通人。至於諸葛亮、張飛、關羽、趙雲、黃忠、周瑜、黃蓋等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榜樣。而曹操,則是人民陰險毒辣形象的代表;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此外,壹些故事情節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如呂布三英大戰,張飛在長阪坡對曹駿大吼大叫,草船借箭,諸葛亮哀悼,關公大意失荊州,白帝城托孤,馬謖街亭等。也有許多廣為人知的民間諺語至今常被人們引用,如盡力而為,死而後已;生而明亮,他余省;第三,請諸葛亮;說到曹操,曹操就到;擁帝使諸侯;陪妻折兵;什麽都有,除了東風;壹個起不來的阿鬥;司馬昭的心是眾所周知的,等等。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第壹,描述戰爭;第二,塑造人物形象;第三,結構藝術;第四,語言特點。

描述戰爭

第壹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數百場戰爭,可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如水淹七軍;也可分為攻防戰;或者伏擊戰、偷襲戰;或者分陣地戰、遊擊戰;或者主將比拼,或者兩軍以各種形式混戰。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和政治戰略的結合。比如曹操南征不是沒有目的,而是為了完成統壹大業。劉備聯合吳抵抗曹操,是為了立足,進而振興劉氏漢室。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紛爭,穩定大後方,以全力對付強大的曹魏。

第三,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智謀。關鍵在於策劃者的聰明,能否采納下屬的良策,能否正確判斷敵情,能否客觀區分忠誠與背信棄義,能否冷靜處理事情。大大小小戰爭的勝敗,都與機智的運用有關。《曼手稿》舉了很多例子,建議看原著。

第四,關註人,而不是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把戰略寫得很詳細,把戰鬥過程寫得很簡略;詳細寫占上風者,略寫處於劣勢者;詳細寫出勝利者,簡要寫出失敗者。通過幾次對抗,逐漸塑造人物形象。

創建壹個角色形象

因為魯迅在《簡史》中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也是相當欠缺的,以至於劉備的長粗看起來像是假的,諸葛的智慧接近於妖;只是對關羽,他很善良,很勇敢,他壹直看在眼裏。”以前很多批評家受影響,不敢推翻自己的理論,幾乎得出結論。其實魯迅的觀點有失偏頗。《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可能有明確的忠奸主觀意圖,但並非非黑即白。孔明期望萬事如神,但也不是萬無壹失。曹操是個奸詐的人,也不是沒有優點。關羽忠義勇武,但為己所用,不顧大局。比如:要和馬超比武;辱罵孫權,拒絕結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之印;四是鄙視魯迅,導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以魏、蜀、吳的興衰為豎線,以戰爭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為素材。90多年的興亡史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是從黃巾起義到赤壁之戰;第三階段是從三國鼎立到諸葛亮去世。其間,隨著魏蜀吳之間錯綜復雜的紛爭,大大小小的各種戰爭,以及文臣武將的巧妙方案,壹個壹個的被帶了出來,最終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張卉小說的結構輪相互呼應,循著主線發展,自始至終在分散與壹致中有集中,形成壹個統壹的小說體系。

但在處理長達97年的歷史事件中,從開始到諸葛亮去世,51年用了104次,而在隨後的46年中,時間幾乎過半,卻只用了16次來概括歷史演變,其權重安排明顯不均衡。原因是什麽?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50年,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聯合吳抗曹,這些在世界上的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死後,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崩潰,時間不多了,空間大大縮小。可以看出,就結構而言,處理時間的因素是重要的。

在對魏、蜀、吳的描寫中,蜀與魏之間有戰爭,但更多的是蜀與吳之間的戰爭,更多的是吳與魏之間的戰爭。但壹直以來關註的焦點都在蜀、魏,對吳的描寫多少有些忽略。也正因如此,研究三國人物的人也有意無意地偏重於舒和魏君臣。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優先級方面也是很有想法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壹部描寫戰爭主題的戰爭小說,我們也可以從圍繞戰爭故事形成的特殊情節中梳理出壹個結構脈絡。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鑒賞》試圖這樣分析它的結構,以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穿插壹些次要的輔助戰役,貫穿全書,形成壹個戰爭體系(1992,246-273頁)。毛鑫和葉旭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頭到尾八個故事,包括壹系列的小故事,有曹操的文筆,有諸葛亮與儒者的口水戰,有蔣幹的圈套,有黃蓋的用兵險招,有孔明的借箭,有華容道對曹操的解說,這些都形成壹個大的焦點,成為壹個有條不紊的結構。

語言特征

《三國演義》用平實的文言文寫成,簡潔明快。這在封建時代得到了稍微有點文化的人的普遍贊賞,有利於交流。

《三國演義》這本書,尤其是毛平本,借用了很多古代作家的詩詞。與白話文相比,使用平實的文言文可以使其在語言風格上與這些詩詞更加統壹和諧。

《三國演義》創造了許多成語,引用或發明了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