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越國醫生範蠡在勾踐被吳國打敗準備報仇的時候,忍辱勸他投降。
勾踐照他說的做了,最後打敗了吳。國家恢復後,勾踐決定獎勵範蠡,壹個偉大的英雄。但是,範蠡看到歷代朝廷的殘暴,覺得勾踐是壹個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的人,所以拒絕隱居。
擴展數據:
範蠡離開越國,給齊國大夫文子寫了壹封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鳥類盡最大努力隱藏。勾踐的脖子特別長,嘴巴像鷹嘴。這種人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幸福。妳最好盡快離開他。”
文子讀完信後說,他病了,不再進入朝鮮。後來,有人向越王誹謗文子,越王勾踐送給文子壹把劍,對他說:“妳教我七種滅國的方法,我只用了三種就滅了吳國。還有四種方法。請從先王那裏替我試試。”文忠自殺了。
這個成語也指西漢時期劉邦把建國有功的將領都殺了的情況。劉邦稱帝後為了削弱韓信的影響力,封當時“齊王”的韓信徒為“楚王”,以使其遠離原籍,隨後有人及時聲討韓信“謀反”,劉邦降職為“淮陰侯”。沒過幾個月,呂雉皇後就以謀反的名義引誘韓信到長樂宮殺死他。
百度百科-鳥盡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