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語成語沒有比喻意義,字面意義也就是實用意義。
例1,努力工作是花費了壹些勞動而獲得的與眾不同的功績
出其不意地在某人沒有準備的時候襲擊他
堅不可摧
2)漢語成語的直譯能被目標讀者接受,其比喻效果與原文壹樣生動。這種翻譯能使讀者迅速想到英語中對等的習語,使直譯成為可能。
例二:黛玉曰:“降燈有價值,降人有價值?妳不習慣穿木屐。燈籠照亮了他們的前方;這是光明正大的。原來是自己在雨中抱著的。妳為什麽不自己拿著這個?明天就送來了——失手就限量了。怎麽能突然改變這種‘舍本逐末’的脾氣!”
燈和人哪個更有價值?妳不習慣穿紙尿褲,所以讓他們把喇叭燈拿在前面,自己拿這個,因為它方便、明亮,適合在雨中使用。那不是更好嗎?妳可以以後再送回來。即使妳放棄了,也沒關系。妳怎麽突然想‘剖腹藏珠’了?(翻譯楊和戴乃叠楊)
解析:“把瑣碎放在重要之上”就是為了壹點點利益而犧牲大利益,翻譯直譯為“剖開肚子藏壹顆珍珠”,非常形象。理解字面意思的讀者可以得到與英語對等成語“因小失大”相同的效果。
例3,用枯竭的水釣魚,把池塘裏的水抽幹,把魚都釣上來
(相當於殺雞取卵)
打草驚蛇
(相當於叫醒壹只睡覺的狗)
像瓶子壹樣閉著嘴
(相當於保持頭腦冷靜)
分析:但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成語翻譯。比如“狗血淋頭”在中文裏通常是用來形容罵人罵人很兇,絕對沒有“狗血淋頭”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狗血淋頭”,懂英語的中國人可能會心領神會,外國人卻百思不得其解。習語是壹個民族文化的精華。越是民族的,越有特色,只有少數中西成語諺語是壹致的。
第二,靈活翻譯
1)比喻形象不能被目標讀者接受,所以意譯比較好。
例4:某樣東西讓魚潛下去,geek掉下去。
意譯:耀眼的美麗/驚人的美麗
解析:“沈魚落雁”的表述很有東方色彩。當然,中國讀者知道這裏的“某物”是什麽意思,但外國讀者可能不知道,甚至認為“閃電”或“颶風”等自然災害可能殺死了動物。既然“沈魚落雁”的字面意思誤導了英語讀者,我們可以采用意譯。
例5:紅燈和綠葡萄酒
意譯:放蕩奢華
開門見山:開門見山
意譯:開門見山
分析:以上兩個例子,直譯會造成誤解,意譯比較好。在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中,人們很難擺脫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往往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進行解讀,從而導致不可避免的文化誤解。這就需要在翻譯中註意移情。
2)字面包含中國古代人名地名,或來源於寓言或歷史典故的成語,繞過其文化背景,翻譯其內涵。如果加上說明性的詞語,就會失去成語短小精悍的特點。
例6,我自薦誌願服務。
東施的效果是帶有滑稽效果的殘酷模仿。
在學習上非常努力
四面受敵
解析:“毛遂自薦”是指趙國和平原君的客人毛遂主動請纓的故事。如果在譯文中加入毛遂的名字,英國讀者會感到困惑。這個成語本身就是壹個典故,如果是後綴的話用英語解釋就太繁瑣了。
3)漢語成語和英語成語在意義上是對等的,可以翻譯成英語成語,使目標讀者更容易理解,更有親切感。
例7: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小題大做
重新開始
漢語成語的翻譯相當復雜。既要保持原文特色,又要尊重國情風俗,尤其是傳統觀念。我們不僅要引入外來元素,還要考慮目標讀者的反應和感受。而且漢語成語五花八門,同壹個成語,由於語境不同,意思也大相徑庭。因此,在翻譯漢語成語時,譯者應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善於即興發揮,巧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