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口譯
中國成語,拼音:yèbühü,意思是晚上睡覺不用關門,不怕賊。治安情況很好,晚上睡覺不用關門。氣氛不錯。
二、來源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西川之民;新樂太平;晚上不要關門;路不接。”
三、同義詞的定義和來源
1,路不拾遺:遺:失物。東西掉在路上沒人撿起來占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好。又稱“路不拾遺”。出自《韓非子·萬事俱備》:“掌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深受其害。”
2、晚上不關門:表示社會安寧,氛圍良好。出自《正史·列傳》:“二年,城不備賈。三年,夜不關門,路不收。”
3、雞犬不驚: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犬都沒有驚動,這也說明沒事。從《三國誌·孫策傳》來看,孫策渡河,轉而用兵,但四面八方皆破。他不敢上前線,但軍令整肅,百姓懷孕。
晚上不關門的例子:
1,這個地方社會風氣很好,大家都不接路,晚上家家不關門。
2、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不撿遺體,晚上不關門,社會風氣很好。
3、唐太宗,創造了關震的盛世,誰聽勸告,不收拾遺骨,晚上不關門。
4.人們都希望有壹個晚上不關門,不接路的良好社會風氣。
5.回顧過去,我們發現當今社會的人並不古老。
6、解放了,社會穩定了,很快就有了晚上不接路不關門的新氣象。
7.全國解放後,社會秩序大大改善,很多地方晚上不關門。
8.打擊萬,根治貪官汙吏,讓百姓安居樂業除奸臣。
9.在這個安全的城市裏,人們晚上開著門,互相信任。?
10,晚上不關門的習俗源於這個城市多年來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享受著安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