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概發現了壹些規律,就像壹個剛學中文的外國人。最近她壹直在嘗試用四個字說話。
比如她發明了壹種“母嬰抱抱”,意思是媽媽抱抱寶寶,寶寶抱抱媽媽。還有什麽?“包賴寶去”,這意味著嬰兒來了又去。
爸爸下班回來,她去拿拖鞋,說“帶爸爸回家”。
爸爸很感動,開玩笑說她是個孝子。
她馬上說:“寶孝,給爸爸帶鞋來。”
我說:“妳能不能好壹點?”
她說,“這是嬰兒成語。”
有點想打人...
——————————————更新
謝謝大家誇寶寶可愛,哈哈,那就再分享壹個小朋友有趣的故事吧。
女兒小的時候,不到兩歲,有壹種奇怪的強迫癥。每當她看到三個以上類似的物品時,她必須將它們指定為父親、母親和嬰兒。
比如樹爸爸樹媽媽樹寶寶,山爸爸山媽媽山寶寶。不管他們是否活著。每個人都跟著她。總之很有趣。
但後來她發現只有兩項,比如兩輛車,就會說:“為什麽只有車媽和車娃,還有車爸?”問題。
這個時候妳不能回答“爸爸沒有車”。她會痛哭流涕,覺得對不起車。因為在她的概念裏,爸爸媽媽永遠在壹起。
所以我們壹般會告訴她:“爸爸挖掘機去買菜了。”"鴿子媽媽去睡覺了。"差不多吧。
直到有壹天,我帶她去公園散步,看到壹對親密的大學生情侶。
她馬上說:“這裏有兩個人,壹個爸爸,壹個媽媽。”
我心裏壹緊,還好人家繼續靠近,沒註意。但是我女兒馬上大聲問:“他們的寶寶呢?”為什麽沒有嬰兒?!"
真的很大聲!我羞得滿臉通紅。我甚至不敢看對大學生的反應,羞愧地趕緊把孩子抱走。太舍死了嗎?
—————————再來兩塊。
我們家有個親戚,姓胡,是個醫生。女兒沒有見過他很多次,但是因為見過他,所以對他印象特別深刻。
上個月,鵝黑問題不是鬧得沸沸揚揚嗎?老公每天看新聞,女兒指著普京的照片說:“這是胡爺爺。”
爸爸糾正她:“這是普京。”
她很認真地說:“不是,這是胡爺爺。”
她非常固執地認為普京和治療她的親戚是同壹個人。事實上,他們壹點也不像。親戚除了眼窩略深,禿頂之外,沒有什麽共同點。但是我們不知道孩子們的大腦回路是什麽。反正爸爸糾正了他們很久。
最近胃不太好,被帶去找那個親戚。臨行前,她鄭重地重復了壹遍:“我是去看胡爺爺,不是普京。”
爸爸高興地說:“沒錯。”
後來她到了地方,親戚都跟她打招呼:“妳好,X寶。”
她怯生生地回應:“妳好,普京爺爺。”
親戚:
——————————
女兒喜歡吃零食,但是我們給她控制量,不讓她多吃,她自己也不太會拆包。這是前提。
我父親,也就是她的祖父,來看她了。她馬上拿了壹袋餅幹:“爺爺吃。”
我爸不愛吃零食,就婉拒了,說:“爺爺不吃。”
她又拿來壹袋葡萄幹:“那爺爺吃這個。”
“不,謝謝。”
她壹遍又壹遍地拿來年糕和薯片:“爺爺,吃這個吧,別客氣。”
最後我爸終於拒絕了,打開了壹個袋子。她馬上俯下身,大聲說:“爺爺也要給寶寶壹點,要學會分享。”
我爸:“……”粗心大意。
————————— 3.24更新
老公之前看過壹些育兒理論,說孩子三歲前學英語最容易,因為這是語言敏感期。
但是我們夫妻倆的英語只有四六級,而且還是典型的應試英語,口語很差。專家提倡的全英文對話,不可能模擬語言環境,也不可能把我們搞死。還不如殺了我們。
老公終究不滿足,趕緊買了壹套英語分級啟蒙(類似課本的東西),試著餵我女兒。
果然,孩子們對應試的東西非常抵觸。每次他們要給她讀英語,她就不滿地喊:“爸爸媽媽,不要說這麽難聽的話!””“別鬧了,太吵了!”“寶寶不懂,寶寶不聽。"
我們試了兩三次,然後就開心的放棄了。那個分級制度被吃上碗櫃已經快半年了。
然後和這個無關的壹件事——我們夫妻都是零食愛好者,但是孩子畢竟不適合吃太多零食,我們只好背著她偷偷吃。
具體來說,壹個人陪她玩,另壹個人在臥室偷吃的,然後出來給前壹個人吃。
為了避免被她發現,我們都用英語交流。像“我們吃點冰淇淋吧”這樣的中式英語對話“好的。”“我吃完了,妳可以吃了。”
直到上個月的某壹天,老公向我建議:“我們吃點巧克力吧。”
不好的是這是個音譯詞。女兒立刻明白了,無情地透露:“爸爸媽媽想吃巧克力!”
那壹刻大家都很尷尬,我們女兒也很生氣。即使最後巧克力給了她,我們向她道歉,但還是無法平息她的憤怒。
她氣呼呼地托著下巴想了半天,終於想轉身:原來這幾天我們壹直背著她,和不可理喻的小鳥密謀,都是為了偷零食!
她做了個“沒人攔著我”的手勢,沖到自己的書架前,拿出那套落滿灰塵的英語成績。
“讀讀這本書吧,媽媽!”她大聲叫我。
我說:“妳確定?”
她很堅定:“是的!”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她真的很願意看無聊的分級教材,而且已經壹個多月了,每天都主動找大人看...
孩子的決心真的很強。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