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濤,報我以瓊瑤。
從“木濤”到“瓊瑤”,只是壹顆感恩的種子——因為愛,也因為被愛。這之間的聯系只是壹顆心。或許,對他來說,木桃已經是最好的產品了。如果妳用瓊瑤來報答它,它可能不是妳的全部——例如,它是壹句發自內心的“謝謝”。
2、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善良的涓涓細流應該得到春天的回報。
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清朝。《增光獻文·齋藤優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清末由朱用純編輯整理,為教子醒世。
3.春天寸草不生
出自唐代孟郊的《遊子詩》:慈母手中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裳。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誰敢說像弱者這樣孝順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回報母親的愛?
寸草不生:形容孩子的心像草壹樣柔弱。春暉:母愛的象征。小草微薄的心靈無法回報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之重,難以報答。
4、羊有跪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意。
出自《明增聖》壹書。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可以反過來餵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恩情。
5、結草鉆頭環
結草和題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
前者講的是壹個士大夫為了不殉道,單獨娶了父親的小妾。死去的愛妾父親為了報答女兒的恩情,糾結地上的雜草,絆倒了恩人的對手。
後者說壹個孩子救了壹只被困的黃雀的命,黃雀得到了四個白色的戒指,聲稱這個戒指可以讓恩人的孩子世代潔白,占據高位。之後兩個典故合為壹句,比喻受到別人的寵愛,就會得到善報,生死不變。明代馮夢龍在《醒世》中寫道:妳的大恩不報,刻在懷中。題環草,生死不擔。
6、浮母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境貧寒,父母雙亡。雖然他努力學習,努力練武,但還是沒有生活。不得已,他只好去別人家吃“白吃”,往往被別人無視。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去淮河邊打魚,以魚換糧,經常飽餐壹頓。淮河邊有個給別人洗紗絮的老婆婆。她被稱為“浮動媽媽”。看到韓信的可憐,她把自己的食物給了他。每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有忘記浮母的恩情,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作為禮物送給了他。
7、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善於彈奏琴弦,鐘子期善於聽音辨義。有壹次,博雅到泰山(今武漢漢陽龜山)以北旅遊,遇上暴雨,躲在巖石下。寂寞的時候,他就拿出自己的古琴來彈。同樣在附近避雨的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叫道:“好歌!多好聽的歌啊!”後來,博雅每彈奏壹首鋼琴曲,他都能在前期聽出它的含義和趣味,這讓博雅感到驚訝。於是,兩人成了知心朋友,約好明年再見面討論琴的事。但是當博雅第二年來參加會議時,他得知河馬小廚師不久前因病去世了。博雅悲嘆自己的悲傷,弄壞了古琴。從此,她不再彈弦,以感謝她難得的知音。
8.士死為知己。
這句話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玉讓說的,強調的是感恩。由於對自己心存感激的智伯被趙襄子所殺,玉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婦為自得”,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壹次進攻失敗後,他用漆瘡腐屍,吞炭啞聲,把屍體弄成壹副苦相,讓妻子不知情,然後找機會接近趙襄子。第二次刺殺仍以失敗告終,但被捕的玉讓說:“賢臣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之意。”他向趙襄子借衣服,讓他切壹把刀。趙襄子脫下華麗的衣服,玉讓拔劍三躍,然後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