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現手法:抒情手法、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等。

壹、抒情方式

敘事抒情:通過敘述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

以景抒情(以景融情):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是正面的,完全處於眼前的自然景物中,以自然景物來抒發感情。

用典故抒情:有用的東西和引用前人的詩詞。用事是借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壹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感受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運用前人詩詞的目的是為了深化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們去聯想,去尋求文字之外的意義。

借古諷今:這是史詩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利用歷史事件諷刺現朝。

以物托誌(借物抒情):詩人利用自然界中某種事物的特性來表達某種誌向或情感,詩歌中的事物是個性化的。

寓意: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通過講真話,而是用形象表達哲理。

第二,修辭方法

比喻: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進行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而不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包括用部分代替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運用借代修辭,使語言更加簡潔含蓄。

對偶(對偶):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形式上,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

類比: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把人說成莊稼叫模仿。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和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進行放大或縮小的描述,對表達事物起著更突出、更生動的作用。

對比(對比)。相比之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區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讓美的更美,醜的更醜。

排比: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

提問:先提問,再發表觀點。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中間提問,承上啟下;結尾提問,深化主題,讓人回味無窮。

反問句:用反問句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

頂真:用上壹篇文章的結尾作為下壹篇文章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讓相鄰的句子或片段或章節傳到下壹篇,首尾相連。這種修辭手法叫頂真,也叫頂針或聯珠。運用真實的修辭方法,不僅可以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連貫,而且可以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如元代馬致遠雜劇《漢宮秋色》第三戲,漢高祖送王昭君出塞,灞橋親之時,有如下歌詞:“歸鹹陽,過宮墻;越過宮墻,繞過回廊;回廊周圍,胡椒房附近;近椒室,月朦朧;月明夜涼;夜冷,哭的刺痛;哭得刺痛,綠紗窗;綠紗窗,別想了!”這首歌詞運用了最本真的修辭手法,具有跌宕起伏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王未離仇恨,卻壹直相愛的憂郁。

循環:用上壹句的結尾作為下壹句的開頭,用下壹句的結尾作為上壹句的開頭。這兩個句子或短語,後者是前者的倒裝句;最後壹句或幾句是根據前面壹句或幾句倒著讀的。這種用詞序來表達兩個事物或事物之間關系的修辭方法,叫做回文,也叫回文。運用回環的修辭方法,可以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刻有力地表達思想感情。比如蘇軾的《菩薩蠻》:“雪花飛來暖化雙頰,雙頰融雪。欺騙雪為單衣,而任雪欺騙單衣。其他時候不結李子,其他時候不結李子。不恨晚開,恨晚走。”最後壹句是按照上壹句倒著讀的,非常整齊的循環。

互文性:即古詩詞相鄰句中使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組合起來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它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方法,在古詩詞中的應用壹般有兩種形式:

a、為了避免詞的單調重復,寫作中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性的特征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相互解釋。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已知的詞義推斷出另壹個未知的詞義。比如屈原的《涉河》:“忠義不必,聖賢不必。”其中“勇”和“義”的位置相對應,由此可以推斷“義”就是“勇”的意思。再比如成語“求全責備”,其中“求”和“責”處於對應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斷這兩個詞是同義的。這種互文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b、由於文字、條條框框的約束,或表達藝術的需要,豐富的內容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和含蓄凝練的句子來表達,所以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兩者之壹,省略另壹個,即“兩物壹面,文省”,以達到簡潔復雜的效果。在理解這種互文性時,壹定要把語境中保留下來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以示原意,所以習慣上稱之為“互文”。比如《古詩十九首》“跳跳牛郎星,交趾河漢女”,第壹句省略了“嬌嬌”,下壹句省略了“跳跳”,既指牛郎星,也指河漢漢女,“嬌嬌”既指牛郎星,也指牛郎星。

隱語(諧音)和雙關:在壹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為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隱語和雙關的修辭方法。

李白春思:“妳北草如玉,我桑葚曲青絲枝。當妳想念家鄉的日子,很久以前就想念妳和悲傷。春天的微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分開我床邊的絲綢窗簾??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寫的是壹段對秦地女性的思考獨白。詩人的語義雙關通過描寫大自然的春天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還用“絲”(思)和“枝”(知)的諧音來連接男女在異地的思念之情。

劉禹錫的支竹詞:“江水平楊柳青青,我聽得朗江上的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路上風和日麗卻陽光燦爛。”“清”和“清”是諧音,是雙關語。這是作者用民謠風格寫的壹首情歌,民謠中常用雙關語。從前兩首詩來看,大概是女子在楊柳飄飄、風平浪靜的河堤上揚帆遠航,聽見岸上愛她的年輕人在向她唱愛,但這愛傳達得含蓄,“總比沒有陽光的愛好。”

第三,描寫手法

重疊:重疊(1)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江水平楊柳青青,我聽朗江上歌聲。”(劉禹錫《支竹詞》)“千家萬戶,天天總把新桃換成舊桃。”(王安石《壹月天》)“尋之,寒明,苦不堪言。”(李清照《慢聲》(2)使詩詞更加傳神,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簾外下雨,春色漸淡,羅州冷得受不了。”(李漁《浪淘沙》)“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杜甫《登高》)

符號:通過具體具體的、易於聯想的形象來表達相似或類似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如李德裕的《爬崖州城》:“青山似欲留人,圍於縣城。”這兩句描述的是青山環山,所在縣市封鎖嚴密,壁壘森嚴。象征著他的政敵對他的迫害,寫出了他回不去的悲傷。

金烈:將所有名詞或名詞短語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畫面的壹種修辭方法,用於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如“壹行二十三裏,四五煙村,六七亭八九十花”,“煙村”,“人”,“亭”,“花”不僅形成各自的風景,而且形成壹幅田園山水圖,營造出壹種優雅優美的意境。再如韓逸的《秋夜》和秦城的詩:“我看見壹只孤雁渡過星河,我聽見夜石上有數千只洗滌槌。”兩首詩的意趣和詩意是豐富而深刻的。第壹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中壹只孤獨的鵝在飛翔,第二句是聽覺形象——千家萬戶的鐵砧聲。第壹句和第二句的串聯疊加,既生動準確地刻畫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營造了壹種憂郁的意境。

灌頂:灌頂就是先說點別的,喚起要唱的詞。如李商隱的《錦瑟》:“不知我的錦瑟為何有五十弦,每壹弦如花般的音程都是青春。”第壹副對聯就是受了這件樂器的啟發,產生了“過年”的想法。

關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聯系起來,或將事物中相似的特征聯系起來,形成壹個模型。如何《詠柳》:“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詩人將下垂婀娜的柳枝與綠絲帶聯系在壹起,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了壹個具有獨特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改變了柳葉的象征意義。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想法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推理、分析、綜合,創造出新思想的思維過程。比如劉禹錫的《遙望洞庭》:“湖光月色,池面明鏡不磨。看洞庭山水,銀盤中有青螺。”這首詩選擇了看月夜的視角,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巧妙的再現在紙上。

襯托:指用B來襯托A,使A的特征或特點更加突出。有兩種:前襯和後襯。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歸之河,千古風流人物。基地的西邊,人文就是三國周郎赤壁”周瑜是這首詩要刻畫的人物,但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集中到周瑜身上,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正面的對比。寫周瑜妻子的美貌,突出了詩人憂郁痛苦的心情,是壹種對比。

(1)以音樂場面和悲傷場面為襯,以同樣的東西為襯托,如李白的《贈王倫》:“李白正要泛舟,忽聽岸上歌聲。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三四句話生動地襯托出王倫對詩人真摯純真的感情,與樂壇形成正面對比。杜甫《獨自河畔尋花》:“黃絲娘家花滿徑,萬花低。連蝴蝶也不時起舞,嬌媚的鶯兒只是啼哭。”這首詩是杜甫經歷了亂世之後,暫時在成都草堂有了棲身之所,心情愉悅而平和。全詩自始至終描寫景物,景物豐富優美,傳達了作者的喜與樂,這也是正對比中的音樂情景。謝靈運《爬池上樓》:“春草長池,園柳成鳴禽。”從春天的草地上,從花園的楊柳和鳴禽中,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機和透露出的喜悅,這也是音樂場景中的完美對比。

元稹《文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今夕聽說妳在九江。病危坐起,黑風吹雨打寒窗。”元稹被貶他國,病重,心情不好。現在突然聽說閨蜜被冤枉降職了,內心無比震驚。各種委屈和擔憂湧上心頭。帶著這種悲傷的心態,所有的風景都變得灰暗暗淡,這就是悲傷的風景和悲傷的感情的反差。於靜《山亭》:“樹藏秋色,鳥隨暮歸。”這兩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壹幅淒涼蒼涼的畫卷,表達了詩人孤獨蒼涼的心情,也用淒美的風景襯托了憂傷;

②對比以動為靜,以聲為靜,以音樂場景為悲,以音樂場景為悲。對比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的,比如王維的《溪中鳥鳴》:“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花落月升鳥鳴的動人景色寫在詩中,不僅使詩看起來充滿活力,而且通過運動突出了春溪的寂靜,這是以運動和聲音為基礎的。賈島《與李寧幽處》中的“和尚敲月門”這句話,與名句“音宮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聲靜的例子。

元稹宮:“褪了色的舊皇宮裏,牡丹紅了,卻無人來看。宮女們已經白發蒼蒼,爭論著唐玄宗的盛況。”這首詩寫的是壹座空寂無人的古代宮殿,這裏百花盛開,來的正是春天。三四句寫幾個白頭宮女,閑坐憶玄宗往事。可見這些宮女是玄宗時的宮女,如今都老了。他表達了宮女們壹生的悲涼,寄托了詩人對往昔世事沈浮的情懷。詩歌表達的是壹種悲涼悲涼的情緒,卻刻意描寫“宮花正紅”,就是用音樂場景來襯托悲傷,讓愛情的悲傷更加強烈。

李白《夏塞曲》:“天山五月雪,無花而寒。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現實中從未見過春天。士兵們白天在金鼓裏與敵人作戰,晚上睡在馬鞍上。我願把劍插在腰下,直斬樓蘭。”前三部分寫的是惡劣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但最後壹部分轉到了戰士英勇殺敵的豪情,這也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難,有鋼鐵般意誌的軍人形象。這裏的“喪”景是用來烘托將士豪情的,就是把歡樂與喪景對比。

靜態與動態:藝術創作中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缺壹不可,或以動抗靜,或以靜制靜;或者悄無聲息的移動,相輔相成。前者屬於陪襯手法,如杜甫《滿城義》:“沙頭鳥無聲,船尾魚嘯。”第四句魚跳的“動”,襯托出前三句風景的“靜”。後者如戴樹倫《蘭溪謳歌》:“清冷的月亮如桂柳灣的眉宇,越看中山鏡。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詩中前兩句描寫的是明媚動人的山水和清爽明亮的月光,是壹派寧靜的景象;最後兩句寫的是調皮的魚搶新水沖進溪頭淺灘,是動人的壹幕。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麗與生機。

氣氛渲染:用多種方式描繪環境和景物,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比如趙師秀的《客人》:“黃梅時節家裏下雨,初春池塘裏青蛙遍地。子夜不來,將棋子敲落斷氣。”詩中“家家下雨”“遍地青蛙”渲染出壹種氛圍,襯托出夜的深沈與寂靜。

色彩渲染:如羅的《鵝》:“鵝,鵝,鵝,。白發浮綠水,紅掌清浪。”鵝白色的羽毛浮在綠水上,紅掌激蕩,綠水蕩漾。紅白綠的對比冷暖,生動和諧。藍天白雲下,綠草如茵的綠水上,晶瑩剔透的池塘邊,“白發”比“綠水”更美,“紅棕”和“清波”勝出。多美的壹幅畫啊!多麽天真爛漫,多麽栩栩如生!真的就像眼前的壹個東西。

打壓:把消極方面和積極方面同時說出來,只強調其中壹個方面,達到打壓壹個促進另壹個或打壓另壹個的目的。有兩種:先升後抑,先抑後升。比如王昌齡的《永遠在我心裏》:“閨中少婦不知愁,春來妝上高樓。突然看到陌生人頭上的柳色,後悔教老公找侯爵。”這首詩裏,先寫了少婦的“無知”,後說了她的“後悔”。通過對少婦心情微妙變化的描寫,深刻表達了少婦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感傷哀怨之情,突出了“永遠在我心中”的主題。

關心:指對寫在詩前面的內容的必要回答。這種寫法運用得當,可以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如魏的《夜雨送別李洲》:“壹路楚河有雨嗎?傍晚的鐘聲從南京傳到我們這裏。妳濕漉漉的帆拖著不願意走,陰影中的鳥兒在緩慢飛翔。”前兩句,詩人站在黃昏細雨蒙蒙的河邊,點出了詩題中的“暮雨”,關照了詩題中的“送”字。

正面:對被描述對象正面直接的描述就是正面描述;能使描寫對象更加生動突出的對周圍事物的描寫,就是側面描寫。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春風壹樹千枝,比金還軟,比絲還軟。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白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好形態。

素描:原是中國繪畫中的傳統技法之壹,大致類似於西方繪畫中的素描或速寫。其特點是用簡潔的墨線勾勒畫面,寫意,無對比,無色彩。這種繪畫方法引入詩歌創作,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精心雕琢,層層渲染,更不用說旋律或襯托,而是通過抓住描寫的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潔明快的語言和樸實平實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明暗(聲音)勾勒得整整齊齊,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虛擬現實:指現實中的場景和事件與想象中的場景和事件相互映襯,交織在壹起,表達同樣的感情。比如楊萬裏的《晨曦出凈慈寺送林子芳》:“畢竟六月中旬,西湖的景色和四點鐘是不壹樣的。第二天荷葉無限藍,荷花顏色不同。”詩中前兩句壹般說西湖六月的景色各有特色,是想象出來的;最後兩句描寫的是清晨陽光下滿湖的荷葉,壹望無際的綠色和艷紅和諧搭配,是真正的文筆。全詩真真假假,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