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án rén káng Xiangàng
典故:空巷:街上的人都是空的。從巷子裏出來的每戶人家的照片。描述慶祝、歡迎和其他重大場合。
來源:石《八月十七日歸望海樓》詩:“視明見潮,千人爭新妝。”
例:這個時候從路邊可以看到,主幹道雖然很寬,但是幾乎都是人。(吳琴·任劍的《二十年來目睹的奇怪現狀》的第七十八章)
反例:這部電視劇播出的時候,差不多壹萬個人都是空的。人們呆在家裏看著屏幕,路上似乎很安靜。(錯誤在於我不理解“空”的含義)
用法:作謂語、定語、從句;描述、歡迎等。
“萬人空巷”的古今含義與規範
王紹華
摘要:將辭書中的“巷”解釋為“街巷”是錯誤的,應解釋為“住宅”。“空巷”這個成語保留了“住”的古義,被誤解為現在的意思,而沒有被字典揭示出來。這種模糊性存在差異,是造成“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本原因。既然“空巷”指的是空房子,而現代媒體又往往把“巷子”當成街巷,我們不妨認可並鼓勵使用形容街巷空空蕩蕩的用法。至於形容他們窩的用法,家家都是空的,不叫“空巷”,改成了“空屋”。
劉介休先生(1985)指出:“由於漢語成語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必然會在某些成語中留下古義。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它們,可能會妨礙對整個習語的理解,甚至導致誤解。另壹方面,整個成語可能同時存在古義和現代義,兩者之間的區別必須區分清楚。否則,就有可能把現在的意思強加在古義的例子上。”成語“萬人空巷”恰好屬於壹種既有曲解,又有古今之義的情況。
至於“壹條空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家家戶戶都從巷子裏出來了”,《現代漢語成語詞典》解釋為“很多人都出來了,弄得巷子空空的”,《漢語成語考證詞典》解釋為“家家戶戶都跑到壹個地方去了,弄得街上空空的”《辭海》。其實這是壹個誤區。
首先,從合理的角度來說,“巷”不應該是“街巷”。“空空的街道”用來形容慶祝和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景象。它們築巢的時候,考慮到表情效果,說家家戶戶都是空的,間接說街上都是空的,不是很直白嗎?關於“萬人千面”的話太多了。畢竟街上的人不像家家戶戶那麽多。比如說—
1.波蘭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仍然能清晰地回憶起在波蘭各地多次看到的動人場景。盡管下著大雪,人們還是出來歡迎我們。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爭相向我們獻上鮮花,並和我們握手。(周恩來出訪亞歐十壹國報道,《人民日報》第2版1957)
這是壹個“街道空無壹人”的規範用例,但與上面提到的權威字典的解釋相矛盾、相違背:由於此時“大雪紛飛”,街頭巷尾的人必然不多,幾乎空無壹人。如果用“空空如也的街道”和“條條大街小巷”來形容波蘭人民在雪中迎客的動人場景,顯然是不恰當的,由此可見,這條“巷”並不是壹條“街”。成語“萬人空巷”最早的例子,壹般引自北宋蘇軾《八月十七日歸望海樓五首》之四:“視明見潮,萬人空巷爭新妝。”與蘇軾同時代的梅姚晨有壹首《湖洲寒食伴太守南園宴》:“是時候備馬傾城爭民事業了。”後來南宋陸遊寫《嶽池縣農家樂》:“壹雙素手無名,空村喚繅絲。”其中《傾城》《空村》也描述了他們築巢的盛況。相比之下,“街巷”怎麽會像“千人的房子”呢?再者,形容“很多人聚集在壹起”,我們可以說“滿街小巷”、“滿街小巷”、“堵街巷”,或者“空巷”——
2,貴族壹出來,全民圍觀,滿街小巷,爭先恐後。(東漢王充《論衡解篇》)
3.陳東,他以前的學生,和壹千多名學者,當天寫了壹封信,說余明和他的老師是無辜的和不正當的。軍民壹聽,數千萬人不期而至,擠滿了巷弄街道,聲音震地。(宋立剛《靖康傳新錄》卷二)
4,開車進城,大白天殺,觀者堵巷。(明·蘇遊《雲中物語》)
5.街上的人聽了,壹起跑進來看,傳了出去,讓看的人滿大街都是。(《明·孟玲》卷十四)
6.此時,路邊幾乎空無壹人。雖然主幹道很寬,但幾乎擠滿了人。(第七十八回吳·《晚清二十年之奇局》)
7、田杏樹美麗優雅,當時有壹個玉人的眼睛...十八歲的他手握軍徽,走到哪裏都被人簇擁著。(清末李伯元《南亭筆記》)
如果是這個“巷”是“空”“滿”“滿”的,豈不是很奇怪?“萬人空巷”的第七種情況和“萬人齊看,滿街滿巷”的第二種情況是可以互換的,各不違背原意。“眾人空巷”和“眾人滿街巷”沒有必然的區別,說明這個“巷”壹定不是另壹個“巷”,不能混為壹談。
其次,從詞源上看,“巷”應該解釋為住所。“萬空巷”的詞源可以追溯到《詩經》。《鄭風玉田叔》:“玉田叔,巷中無人。”鄭玄寫道:“叔到田裏,中國人都註意叔,仿佛沒有人。”孔英達叔:“燕叔去外地打獵,巷子裏好像沒有活人。”說“巷子裏沒人住”,那就知道巷子裏有人住。孔雖然把“巷”解釋為“從內而外的道”,但在這裏“巷”對應“巷”是有啟發意義的。石楠楊信傳:“平居裏巷十余年。”《後漢書·燕都傳》:“吾免疾,教故裏。”《宋·顏延之傳》:“邵巖孤貧,居負國,室甚窮。”《梁書鄭少淑傳》:“高祖必來其喪,少淑家巷狹醜,不準駕。”巷、家巷、房巷、宅巷都是同義詞。《禮記·鄭玄註》:“巷尚曲。”《莊子·列禦口》:“我在窮巷。”魯和項是文字的代名詞。《韓詩傳》卷五:“雖為大儒,居窮巷,無處放錐,群臣不能與他爭名。”房間和小巷是文字的同義詞。《禮記·曲禮上》:“鄰喪,而不相;公園裏有葬禮,不是歌。”Lane和lane是同義詞。廣雅釋二:“呂,居也。”《說文解字》:“李,巨野。”然後“巷”也活了。王(1827)揭示了“巷”的含義,這是壹個容易混淆和忽視。
古時候說中路是巷,也就是妳住的房子是巷。所以光亞說:“好優雅。”妳可以活在當下。項和項的古文字是連在壹起的。《後漢書·燕都傳》:“吾免疾,教故裏。”家巷指的是妳住的房子。漢校尉盧俊北曰:“不可為神。”《論語·永業篇》:“在陋巷。”陋巷是狹小的居住之地,《說文》曰:“陋,為陜西可惜。”今天是壹個狹窄的通道。也就是儒家書中所說的“壹畝三分地圍著壹個被封鎖的房間”,所以才說“壹個人可以在陋巷裏吃喝”,孟子離婁也說過“晏子住在陋巷裏”曹植《取各國學者之資諫》曰:“澎湖毛菊也,元仙之室;巷子裏全是瓢,燕姿住在裏面。”應坤在《竹郎配尚書》中說:“陋巷無高密宅;靠墻站的房間,十天沒錢。”那麽巷子就是壹個窄窄的住的地方。《莊子·列禦口》:“我在窮巷。”魯也住在屋裏,光亞:“魯,住在屋裏。”《讓國王》說:“何彥保持謙遜的態度。”所以,是窮還是窮巷。《秦策》曰:“臥窮巷桑門口之人。”《楚策》曰:“洞窮。”《韓詩傳》雲:“窮巷白家。”《史記·宰相陳世家》說:“家是窮巷,以宴為門。”那就很清楚了,巷子就是妳住的房子。今天說《論語》的人以陋巷為街巷,這是真的。
王說得很對。《論語》說“住在陋巷”,孟子寫“住在陋巷”,可見“巷”就是晏子住的地方。明代趙炎《林子傳》:“李文靜住在壹條陋巷裏,那裏的廳堂沒有重門,四壁殘垣,堂前藥籬斷了。看家的人不要修來試探大眾,月底大眾也不會說什麽。”當我們說“住宅”的時候,“陋巷”就是《論語》《孟子》的代名詞。《正風書·玉田》中“巷中無人住”的“巷”也指他所住的房子。“叔叔在地裏,巷子裏無人居住。.....叔宜野,巷中無馬。”* * *段大爺下鄉打獵,家裏沒馬了——大家都跟著他看熱鬧。類似的場景,蘇轍的《二聲韻,城西看人打獵》描寫的是“城中空巷無人,城中社團輪流相知”,蘇軾的《江城子密州打獵》描寫的是“全城隨太守”“騎千車平山頭”。“空巷無人”是指“巷中無人”,“全城”與“空巷”無異。值得註意的是,《詩經》中的“巷中無人居”成為典故,魏晉唐宋詩詞常見。除了描述狩獵的盛況,它逐漸轉向描述歡迎的盛況或對居民的新鮮感-
8.西晉左思《蜀都賦》:“夫若王孫,夫為夫,巷中無人住。”
9.《全文琪》卷六《數東而不理侯之令》:“晨起夜走,無所復得,且泥驅逐,巷中無人,老幼奔走,無處可尋。”
10《舊唐王傳》:“吾父弘治,漢王元昌之友,與王逸過度狩獵,故上書諫曰,’...怎麽能不約而同地騎行,過嶺過畝,野地有遊人,巷弄無人。讓人省心,讓人歡喜,讓人踏實,讓人心寒。" "
11,唐·白行健《李娃傳》:“四面八方的人,各盡所能,巷中無人。”
12、北宋李之儀《柱州上封四百戶折齊桓公墓誌銘》:“聞齊桓公,助其出迎之,不遠千裏,直到巷中無人;晚上我看著辦公室燒香拜神。”
13,南宋陸遊《十月壹日浮橋成故事待客淩雲》:“西山竹十萬株,江水可馳過軸。難怪巷子裏沒人住。我來看看山村。”
在案例13中,第壹句“巷中無人居住”和第二句“空山村”是同義詞。“巷子裏沒人住”當然是指“空巷”,換句話說就是“空巷”——
14,北宋蘇軾《東川青絲寄戲瀘州》:“遠觀千人騎出清曉,雪未放塵。白胡子紅楊柳,老弱空巷同頁。”
15,北宋蘇轍《憶年鄉俗元年,寄兩詩蠶市》:“空巷無人爭,六親相見爭邀。”
16,南宋孫勇《梅路圖》後記:“去郡之日,州人空巷追之,泣哭數十裏,不絕。”
或者用作“空巷”,比如——
17,南宋陸遊《開半月湖村五首》之壹:“若住空巷,或許是湖中仙子。”
18,南宋劉克莊《瞬事詩》:“住空巷,去賽海祠。”
或用作“住宅空巷”,如-
19,北宋沈括《孟茜碧潭觀正》:“吳人喜競,故善為佛教。文茜是人民的競賽,太守日出時在湖上設宴。自至夏的春天以來,居民們就在空蕩蕩的小巷裏出行。”
蘇軾《八月十七日歸望海樓詩五首》(四):“謝明朝見潮,千人爭新妝。”“萬人空巷”和“萬人空巷”這兩個詞從字面上看是相似的,例證的時代也相差不遠,所以有理由認為它們是《詩經》中“巷中無人居”的同源。總之,“巷”字的意義和用法是從“巷中無人住”到“空巷”、“擁擠巷”或“萬人空巷”壹脈相承的,與“街巷”無關。
巷,小篆從城了解,《說文解字》解釋:“中路也...市裏說的也是* * *。”段玉裁註:“道中之道,謂之項,引諸夾而長者謂之項。.....道在城中,人在* * *。”因為“裏中道”是“在城中,人所居之地”,所以可以引申為“裏鄉”,即“王住過的房子”;正因為是“中間的中路”,所以可以引申為“老人被困”,即“窄街”。這兩個引申義的不同導致了上面2-5例與6-7例的不同。“巷”在現代漢語中僅指“窄街”,但實際上因成語“空巷”而保留了“宅”的古義。但這個古義並沒有被權威詞典揭示出來,反而被誤解為現在的意思。這種模糊性存在差異,恰恰是造成“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本原因。
知道“壹條空巷”是用來形容慶祝迎賓的盛況或新奇感轟動居民的場景,而不知道“壹條巷子”是民居,往往並不妨礙成語的恰當使用,如——
20.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消息傳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山沸騰了,延安城沸騰了!13晚上,延安冷清,全城歡慶。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街頭,慶祝這壹歷史性時刻。(慶祝中國申奧成功,《人民日報》2006年7月6版1,15)
21.黑勢力頭目梁勝利被押解回許昌的那壹天,城內冷清,數十萬人聚集在車隊經過的高速公路出口處。有人買來鞭炮點燃慶祝勝利,老秧歌隊扭到街上表達掃黑除惡、撥雲見日的喜悅。(重拳劍打惡,《大地》第9期2001)
22.在水上燃放煙花曾經是壹年壹度的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節的傳統節目,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煙花隊組織。每年的模式都不壹樣。可以說這個城市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冷清的,成百上千的人步行或騎車去市中心大飽眼福。(瑞典市長灌湖就喝,人民日報2006 5 4 38+0 3月22日7版)。
但是,在很多場合,“巷”都被當成街巷,比如——
23.壹部具有轟動社會效應的電視劇,如《三國演義》、《英雄無悔》,壹個電視綜藝節目,如《春晚》、《亮贊》,都有幾億觀眾。(電視文藝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人民日報》1997年4月3日11版)
24.這部22集的電視劇在上海東方電視臺播出後,觀眾反響熱烈,收視率最高時達到46.72%,創下了上海電視劇收視率的歷史高峰。每天晚上,上海街頭都擠滿了人,男女老少圍在電視機前陪著主角流淚。各大媒體紛紛開設專欄,組織討論。壹時間,這部電視劇中虛構家庭的跌宕起伏成為上海人津津樂道的社會事件。(《父母與商人的壹場短兵相接》,《人民日報》4月6日第4版1997)
25.《大宅門》的播出真的可以稱之為空巷了。不僅在老北京,在上海都很受歡迎,還打破了壹套央視近年來的收視記錄。(《大宅門》續集肯定會拍,《江南時報》第8版2006年5月26日5438+0)
26.我不敢說這部劇以後播的時候會不會很擁擠,但是肯定會被認可。(《張國立百日三職》,《江南時報》第8版,2006年5月20日,5438+0)。
他們都使用同壹個成語。A類用法(例20-22)說明家家都是空的,B類用法(例23-26)說明家家都是滿的,所以要規範這個成語的用法。在1995和1997,我發表了《巷子》和《談空巷子》,以糾正辭書中的錯誤,試圖從根本上糾正“空巷子”這個名稱。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編的詞典,也通過認識到錯誤或吸收研究成果進行了修訂。比如2000年版的《應用漢語詞典》解釋為:“成千上萬的人湧向某地(去參加盛大的儀式或觀看熱鬧的孩子們),使小巷變得空曠而寒冷。”《新華字典》2001修訂版解釋為:“人出家門。形容慶祝和歡迎的盛況。”但是,壹兩本字典,壹兩篇文章,遠遠不能鼓勵人們形成* * *知識,這樣的努力似乎是徒勞的。慈海解釋說“街道是空的,因為許多人聚集在壹起”。根據這種解釋,B級用法如《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使街道變得空曠”是恰當的;但《現代漢語成語詞典》提示“街上無人”。然而,困惑依然存在。當然,標準的混亂是由於過去權威詞典的錯誤解釋造成的。同時,新詞典的正確釋義也形成了客觀標準的不壹致,使廣大讀者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現代人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對此,楊增賢先生(2001)寫了《萬人空巷》和《萬人坑》來揭示——
在翻舊報紙時,我從壹份晚報的屁股上發現了壹條相當新鮮的新聞。據說今年的(1997-引註)高考語文題有這樣壹道是非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的時候,幾乎空無壹人,人們都在家裏看屏幕,街上顯得很安靜。”相當壹部分考生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了肯定的判斷,全部失分3分。寶貴的3分,對於某些考生來說,這不亞於世界杯預選賽中國輸給卡塔爾的3分!不禁感嘆:這“空巷”真是“坑”了壹萬人!但這能怪誰呢?
考官當然不會錯。《空巷》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八月十七日歸望海樓》中的壹句詩:“視明見潮,千人爭新妝。”據說為了看錢塘大潮,當時杭州的巷子裏都是人去樓空,意思是“全城都出來了”。《現代漢語詞典》中也有明確解釋“家家戶戶都從巷子裏走出來,常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隆重場合”。如果妳把大家都待在家裏這樣壹個形容詞理解為要扣分。但這能怪學生嗎?
高考剛過,筆者又壹次在報紙上看到幾乎相同的壹句話,用來形容人們在電視上看球。難怪有人猜測考官之所以會出這樣的句子,是大眾媒體的“誤導”。
這句話,如果沒有提示,我會正確的遵循。畢竟我也是文科研究員,有高級職稱,不丟人。.....可誰知,我剛想通,就帶著這個問題問了幾位著名的文科教授和研究者,卻又“驚訝”了——他們直覺判斷是錯的,然後仔細推敲:是不是不準確?街上壹定有警察和公共汽車,對嗎?壹個現代化的城市怎麽可能是空的?我告訴妳答案後,大家都去查字典,這次輪到教授們羞愧了。這讓我“扶正”了眼鏡,調整了思路,質疑了“空街”的對錯,並聯想到了。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活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自然要發生變化。固守“千人空巷”的本義,預示著這座城市將在字典中消亡,無論是虛指還是實指。更何況,即使我們需要,我們還有壹個成語“出城來”!所以,今天當記者用它來誇張地形容“萬人進屋”的時候,應該說是對老成語的創造性運用,值得肯定;雖然,目前來看,還不規範。但規範也是為了語言交流。在語言交流中,只要能被大家引用和理解,就是正確的。既然這句話的意思教授、媒體、學生都能理解,為什麽壹定是錯的呢?漢語史上有很多先例,比如上壹篇文章用的“每況愈下”。
我搜索人民網1997 65438+10月1到2006 5438+0 65438+10月1,發現34例“空巷”中有2例B用法;搜索人民日報2006年6月65438+10月1至6月1、2006年5438+10月1的報紙系列,34例“空巷”中有9例B類用法;借助“雅虎”進行調查,“萬人空巷”的使用規律越來越差——
27.電視劇《美麗人生》播出時間,日本冷清,大家都趕回家看劇,連日常社交活動都暫時中止。人們不僅被劇中悲慘的愛情所感動,也為皇帝級藝術家木村拓哉和常盤貴子的演技所折服。
28.晚上黃金時段,幾乎萬人空巷,不分性別、年齡、地位。很難統計坐在家裏觀看朱桓公主和討論朱桓公主的人數。
29.每壹個看過法國世界杯的球迷都不會忘記埃斯蒂利在伊美戰爭中攻入第壹球的場景。那時候伊朗冷清,所有人都在電視機前。用伊朗的話說,“我們正在打壹場特殊的戰爭”。
30.與此同時,在邊城哈爾濱,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所屬的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家屬區也是空巷壹片,大家都在看電視。當我看到25架直九直升機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呼嘯而過時,哈飛的每個人都感慨萬千。
31.足球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之壹。有重要足球節目的時候,很多城市幾乎空無壹人,大家都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轉播。
32.面對這種世界性的競爭,為什麽不看看呢?結果奧運會期間,大街上空無壹人,男女老少都站在電視機前,不分白天。
33.記得學生時代,感人的主題曲壹響起,頓時空蕩蕩的。幾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電視機周圍,被跌宕起伏的情節迷住了。
34.這次人代會期間,國家電視臺從早到晚直播;全國各地,人去樓空,大家都盯著電視屏幕,聽著大會的辯論。
35.人們喜歡家人團聚,菜裏壹定要有“圓”和“喜”,表示團圓和喜悅。這壹夜,人去樓空,都呆在家裏。守歲時要在火盆裏燒炭火,象征生活富足。零點壹到,各個年齡段都喜氣洋洋。
描述電視的巨大吸引力,大家都回家或者在屋裏看電視;除夕夜,全家團聚,每個人都呆在家裏。在這兩種情況下,大街小巷都是空的,用“空巷”來形容大概是最恰當的。正如楊增賢先生所說,“今天,當記者們用它來誇張地形容‘萬人進家門’時,應該說是對老成語的創造性運用,值得肯定”;“既然這句話的意思從教授到媒體到學生都可以理解,為什麽壹定是錯的?”的確,“萬人空巷”這個成語的用法不能不規範。但在我看來,這種規範並不是繼續排斥B類的用法,相反,既然“空巷”意味著萬人空巷,而現代讀者又往往把巷子當成街巷,那麽不妨“占著喜鵲窩”,承認“萬人空巷”這種B類用法的合理地位,把A類用法中使用的“空巷”全部改為“萬人空巷”
這是有充分理由的。成語在傳播過程中,壹些字面或意義的變化往往是由於有意變通或無意誤解造成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成語庸俗化,如:無奈、出爾反爾、溫柔、痛心。通俗的成語,有些通俗易懂,被更多的人理解和使用;另壹些擴展了它的表意功能,豐富了詞匯。因此,我們不必否認B類用法“空街”的合理地位。另壹方面,由於在當前的語言應用中,古代(住宅)和現代(街道)意義並存,因此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分。朱對成語“不如意”的處理值得借鑒。“不如意”語出《東觀漢紀·八月吳漢傳》:“吳公不如意,隱為仇人。”“窮”是有所指,“強”是有所刺激。宋人至今仍用此法,如劉克莊詩:“閱盡人間之誼與愁,卻不盡如人意。”但朱壹用,就變了意思:“我常常不如意,卻覺得欠兒子壹個詳議。我討厭在這種匆忙中我不能非常慷慨。”(關於11月27日對呂姿的回答)“差”的意思是稍微,大致。朱還把“不滿意”的古義換成“極滿意”和“極滿意”,以此來劃分兩者的工作,如《與李成父親的壹封信》:“公戶對壹切事物的評論都是公開的,這是很滿意的。”《荀門仁二》:“二人尚孤,鄉試極不如意。”朱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也應該把“萬人空巷”改為“萬人空宅”和“萬人空巷”,使二者壹分為二。
綜上所述,成語“空街”的用法標準應該是——認可並鼓勵使用B類用法來形容空巷、滿屋;至於A類用法來形容他們窩裏的空屋,就不再是“空巷”而是“空屋”了。這種標準化有五個原因:(1)權威詞典中不正確的定義已經造成並繼續造成標準混亂;(2)語言文學工作者和媒體從業人員普遍不理解“空巷”的“巷”就是房子,普通大眾“巷就是街”的潛意識根深蒂固;(3)大眾傳媒(包括黨報和權威報紙)的B類利用不僅勢不可擋,而且愈演愈烈;(4)要形容電視的巨大吸引力,除夕夜的闔家團圓,空空如也的街巷,用生命力極強的“空巷”壹詞非常貼切;而“萬人空巷”既表達了“萬人空巷”的本義又消除了歧義;(5)成語的俗化是合理的,可以被更多的人理解和使用,也可以拓展表意功能,豐富詞匯;而且之前的分詞可以借鑒。
參考資料:
王1827《大義故事》卷3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影印道光七年版。
王紹華1995《釋“空巷”之“巷”,《古代漢語研究》,第4期
王紹華1997《談《壹條空巷》和《談文字》系列10。
劉介修1985成語104,88-8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增先(2001)《壹條空巷》《壹個萬人坑》,楊(2001)編著《雞,蛋?——透視中國教育,中國民航出版社。
郭美宗1996《論成語的庸俗化》,文史知識第2期。
作者簡介
王紹華,出生於1961,杭州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理事,華東師範大學訓詁學博士生,主要從事訓詁學和古籍整理工作。
(中國語文學刊第4期/2001,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