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原地踏步”的意思——我還在原地踏步。
作品來源
“任二東西南北風”出自《朱軾》,是清代詩人鄭燮的壹首題畫詩,是著名的壹段比喻。作者在吟詠竹石,但不是對自然界中竹石的籠統描述,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把物比作人,寫的是竹子,歌頌的卻是人。
“我從不動”出自《西江月·井岡山》,毛澤東的壹句話。這首詩通過對黃洋界保衛戰的描寫,熱情歌頌了堅守根據地的井岡山戰士的英勇鬥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天才般的戰略戰術思想。
原著
提籃石
【清】鄭燮(鄭板橋)
堅持青山不放松,
根原本在破碎的巖石裏。
努力工作和堅持不懈,
東、西、北、南風。
作品註釋
1.題竹石:這是作者題寫的壹首詩。在圖片上,竹子生長在石崖旁邊。
2.堅持:形容竹根堅實,好像很難咬。
3.李:生存。
4.起源:開始,起源。
5.巖石破碎:巖堆或破裂的懸崖。
6.千錘百煉:形容很多非常艱難困苦。
7.依然:依然,依然。
8.毅力:形容堅定、堅強。9.任:隨便啦。
10.呃:妳,指示代詞。
11.東、西、北、南風:指任何困難和風險。
作品翻譯
竹子的根牢牢地紮在青山裏,壹點也不放松。起初,它只是在巖石中找到了壹個棲身之所。無論妳受了多大的苦,妳依然堅定有力,無論刮什麽風都不會動搖。
作品欣賞
作者在吟詠竹石,但不是對自然界中竹石的籠統描述,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把物比作人,寫的是竹子,歌頌的卻是人。詩人站在青山上,堅硬的巖石是背景和根基。都說竹子“粘青山”“生根破山石”“碾千擊”。“百折不撓”是這種風化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男人的真實寫照。所以可以說,詩歌通過歌頌竹石,塑造了壹個百折不撓、百折不撓的壯士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通俗,卻深刻雋永。題寫蘭花。
立竹的難點是環境不好。沒有沃土,只有“破巖”中的“生根”;沒有溫室的保護,只有風霜雨雪的“千錘百煉”;沒有舒適的條件,只有無常的“東西南北風”。然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竹子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成長了。作者的話充分表現了對這個人物的贊美:紮根,寫得“堅定”;苦難,寫它“依然堅強”;風雲變幻,以壹個“任”字顯示其從容!聯系到作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可以說詩中的竹子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
作者簡介
鄭燮(1693 ~1765),清代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生於興化(今江蘇興化)。他擅長畫竹子、蘭花和石頭。他的書法以“六書半”著稱,詩也寫得很好,所以被稱為“三絕”。他的畫在畫壇獨樹壹幟。與、李、李益、金農、黃慎、高翔、王並稱為“揚州八怪”。有《板橋全集》。
原著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頂鼓聲號角齊鳴。敵人圍困了幾千人,我就站住了。
已經很嚴格的壁壘,更加團結。黃洋界炮聲大作,報告說敵人在夜間逃跑了。
作品註釋
1,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曲,用作曲子。
2.井岡山:在江西的西部和湖南的東部,方圓在500英裏之外。
3.標(jρng qí)在望:指的是山腳紅軍、井岡山紅衛兵、防暴隊等壹些地方武裝。這裏用“標”是為了增加詩歌的生動形象。作者說,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幟,都是卷起來的。
4.鼓號:這指的是古代軍隊使用的戰鼓和號角,這裏指的是軍號。
5.庫契然:來源:劉安《淮南子·顏泉訓》:“至德,道丘山,不動,行者也,期也。”
6、嚴壁壘:嚴,嚴。屏障,古代軍營中的城墻,是防禦工事。指嚴格不可侵犯的陣容。
7.合而為壹城:《國語·周瑜下》:“故謂眾心為壹城。”意思是大家齊心協力,堅如城墻。這是壹個比喻,如果我們團結壹致,就能克服困難。
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前哨之壹,其他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砂沖和桐木嶺。
9.dùn:指敵人趁夜逃跑。
作品翻譯
山下旗幟飄揚,鼓聲號角聲響徹山崗,我雖敵圍攻,仍不可動搖。
井井有條的工事都準備好了,所以更團結的像個堡壘。在黃洋界,紅軍的炮火轟鳴,千裏馬報告說,敵人已經在漸濃的黑暗中逃跑了。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對井岡山發動第二次“社會剿”。為破敵“進剿”,當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縣城對敵圍攻25天,朱德、陳毅率紅軍第二十八、二十九團向敵占區茶陵、陵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急退茶陵,從而破敵第壹次“進剿”。可就在這時,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趕到了湘南。結果他們先贏了,然後在郴州輸了。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余部隨28團轉戰桂東。得知這壹消息後,毛澤東親自率領31團前往桂東與紅軍主力會合。此時,31團僅剩壹個營留在井岡山,敵借此機會集結四個團向黃洋界哨位發起進攻。
距紅軍總部茨坪約25華裏的黃洋界,是寧岡、永新、陵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唯壹通道。當時,紅軍在井岡山設立了五個前哨,分別控制著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前哨最為關鍵。盡管敵我力量懸殊,但靜岡軍民冒著風險進行了抵抗,最終以少勝多,贏得了保衛黃洋界的戰鬥。
這首詞是毛澤東同誌為贊美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根據已知的參考資料,時間在遂川大汾9月5日左右。當向毛匯報保衛戰的情況時,有感而發,欣然提筆寫下《西江月·井岡山》。
作品欣賞
這是井岡山黃洋界之戰的贊歌,是描寫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光輝史詩,也是毛澤東眾多關於革命戰爭詩歌中最早出現的詞。這首詩的題目是《井岡山》,但內容不是描寫山景,而是通過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軍民第二次反“剿”仗的關鍵戰役——黃洋界保衛戰,熱情歌頌井岡山人民武裝鬥爭的勝利。
詞的第壹部分講的是戰前的氣氛和雙方的情況。
“山下旌旗在望,山頂鼓聲號角齊鳴。”這兩句話概括了紅軍士氣高昂、戰備良好的磅礴氣勢,形象生動,為全字、字尾、紅軍勝利的磅礴氣勢做了鋪墊。黃洋界在井岡山上的地位很高。從這裏俯視山頭,到處都是迎風飄揚的紅軍旗幟。軍號到處響,鼓聲齊鳴。說明紅軍早就準備好了。1964 65438+10月27日,毛澤東回答譯者對《毛主席詩詞》的解釋如下:“山下旌旗在望,山頂鑼鼓號角齊鳴。”‘標準’和‘鼓號’都是指紅軍。黃洋界非常陡峭,位置在山腰,指揮部在山頂,敵人正在進攻。不是所有的山都被敵人占領了,沒那麽嚴重。標準在望。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幟,都是卷起來的。“山下壹標在望”是指山下的壹部分紅軍,即袁、領導的三十二團,以及井岡山地區的紅衛兵、防暴隊等地方武裝,也在堅守井岡山,並沒有全部被敵人占領。“山頭上鑼鼓喧天”,是指鎮守黃洋界的紅軍第三十壹團壹營。它以不足壹個營的兵力,利用懸崖地形頑強抵抗敵人的進攻。
“敵眾我寡,我猶在。”這兩句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敵人強大而囂張,紅軍被敵人包圍。但是,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英雄的紅軍無所畏懼,對待成千上萬的敵人如螻蟻壹般,沈著應戰,泰然自若,不為所動。它襯托了紅軍無畏的英雄氣概。雖然敵人在數量上占有很大優勢,對紅軍層層包圍,但“孤”字充分顯示了紅軍的雄姿。
戰鬥結束後,軍民團結壹致,粉碎了敵人的圍攻,贏得了戰鬥的勝利。
“壁壘早就嚴了,我們更團結了。”這兩句話描述了紅軍已經預料到敵人會乘虛前來攻城,並且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修築了防禦工事,軍民團結,萬眾壹心,英勇抗敵的情況,寫出了紅軍戰勝敵人的原因。在這裏,“嚴格的壁壘”、“團結就是力量”、“不動則已”,既優雅壯麗,又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黃洋界的炮聲隆隆,報告著敵人的夜晚."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具體的戰場(黃洋界)和戰鬥結果(據傳敵人在黃洋界聽到紅軍的槍聲,晚上倉惶而逃),即戰鬥勝利。這場勝利被“槍桿子”報道了。陳毅說:“戰爭中,槍炮轟鳴,敵人開始逃跑。這個敵人起來,他的槍就要開火,我的槍也要開火。妳壹定知道。”這兩句話生動地描述了這場保衛戰,巧妙地嘲諷了敵人,有力地鼓舞了紅軍人民。同時與上甘軍軍民的備戰和不為所動的場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個詞別出心裁,如畫。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善用古語、成語,描寫了壹幅幅波瀾壯闊的場景,敘述清晰凝練,極富感染力,典型地、高度地概括了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典型概括是這個詞突出的寫作手法。在他的話中,作者熱情贊揚了井岡山對黃洋界的保衛戰。黃洋界戰役是紅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壹個例子。這場戰役雖然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壹場戰役,但卻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是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壹個縮影。它高度概括了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紅軍人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也總結了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能夠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下存在和發展的情況,形象地說明了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鬥爭對於革命勝利的意義。是所有革命根據地成功發展的生動寫照。在這首詩裏,作者沒有寫戰鬥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他只寫重要地點和戰鬥結果,是為了慶祝根據地戰鬥的勝利和敵人壹夜逃亡的結束,這是絕無僅有的。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 1976年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本名潤之(原作永誌,後改為潤之),筆名子仁。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軍事家、理論家、詩人,中國生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始人。從1949到1976,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列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和對* * *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的幾乎所有主要職務都被稱為“主席”,因此他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認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時代雜誌稱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