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壹座千年古鎮,船過江、橋過江、街靠河、鎮靠河,既保存了完整的街河格局和傳統水鄉風貌,又保留了豐富的歷史建築。隨著歷史風貌的恢復,這座古鎮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松江區泗涇鎮黨委委員張野近日在與該報對話時表示,“泗涇古鎮有著千年的歷史和人文。在後續的改造利用中,壹直在盡力避免古鎮的同質化,註重‘活力古鎮’,介紹古鎮的業態也壹直堅持文化。初步準備結合石、馬、泗涇的關系,深度呈現傳媒文化與教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位於“上海之根”的松江泗涇古鎮,自古就有“縣東十八鎮,泗涇第壹鎮”之稱。進入古鎮的歷史區,經過修復的老房子依然如故,典雅古樸。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古鎮都沒有嘈雜的酒吧和大量的商店。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築修復,水鄉視覺設計,都有展示。
修復後的泗涇沿河三宅
張野(左二)等人在泗涇古鎮孫士林宅“古建築木工藝展”現場。
“湖影入峰,席子滿水;鬼機觸趣,不在人群中;岸邊的花聳著發,似乎包含了更多的暮光之感;秋窗可種竹,吹變涼……”這是元末明初初學者陶隱居上海松江泗涇,在泗水之南建“南村草堂”所作的詩。
曾誕生過元代大學者陶、民國時期復旦大學創始人馬、滬上巨報史的泗涇古鎮,曾有“產業眾多、戶口繁盛、街橋縱橫”的盛況。隨著經濟的發展,延續了數千年的泗涇古鎮歷史街區似乎已經被遺棄在歷史的某個角落很久了。2013年初,泗涇下塘村經國家六部委評審,被列為全國首批646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之壹。
泗涇是四條河流交匯的地方。
泗涇農業生產
泗涇河港石砌護坡
十多年來,當地政府壹直在推動泗涇古鎮的保護、更新和利用,包括對當時的石和馬故居的保護。但由於當時的客觀條件,保護歷史建築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後續的活化利用並沒有深入開展。2017在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涇古建築文化保護得到了進壹步的推進。位於古鎮入口處的三座明清古宅程宅、關宅、孫士林宅已先後完成搬遷、修繕和業態引進。泗涇古鎮老街新修復更新的老房子也取名為“三宅壹生”。事實上,它們已經成為泗涇古鎮歷史建築更新再利用的“樣板間”。
翻新後的泗涇老房子內部
松江區泗涇鎮黨委委員張野近日在與本報對話時表示,“留住鄉愁”是泗涇古鎮恢復歷史風貌的初心。“文物建築的修繕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在故居、馬故居修復的基礎上,孫士林故居、程故居、關故居、馬故居二期、定江路故居修復已完成,另有4處已入駐。古鎮規劃展示館已基本建成,其他所有文物保護點的勘察設計均已完成。泗涇鎮黨代會近日提出了“科技綠洲、活力古鎮、宜居新城”的目標。古鎮是文化的根。修舊只是第壹步。古鎮的活力與活化是壹篇大文章。我們希望做到‘文化活力古鎮,靜雅魅力水鄉’。”
對話:
論文:泗涇下塘歷史街區多年前被列為第壹批646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之壹。它的歷史街區有什麽特點?
張野:泗涇下塘歷史街區的特色在上海還是比較明顯的。壹方面,我們的歷史文化建築比較集中,主要在下塘核心區,包括周邊的壹些地區,文保建築大概有50棟左右,包括文保單位和文保點。
另壹方面,泗涇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泗涇古鎮始建於北宋真宗時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千年古鎮名副其實。自北宋以來,泗涇古鎮有過兩次人文高峰期:壹次是元末明初,另壹次是近代。
張野
元末明初,當時生活在這裏的陶是壹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我們讀書時熟悉的壹則寓言,就出自他的《南村輟耕錄》。還有壹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鍥而不舍”,也是出自陶宗彜《泗涇南村積葉》的典故。在這個典故中,陶從小就堅持刻苦學習,即使在地裏幹活時也不忘讀書。地裏沒有紙。每當他想到什麽,看到什麽,聽到什麽,就立刻拿起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他把它們存放在壹個有口有肚的瓦罐裏,等瓦罐滿了再埋在樹下。就這樣,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十幾罐葉子就積攢下來了。有人問陶宗彜為什麽這樣做,他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除了《南村輟耕錄》之外,陶還寫了壹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書史會》,系統、詳細地編目了古代至元代的書法家傳記,註釋簡明貼切,應該說是書法史上壹部很有影響的著作。陶隱居南村數十年,與當時華亭的著名文人夏廷智、曹、楊維楨、錢全忠、陳夢剛、袁凱、邵恒貞、孫等都有交往。陶宗彜經常喝茶,用茶寫詩和詞。
馬和史是近代著名的泗涇人。其中,馬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震旦大學的首任校長。傑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邵力子都是他的弟子。馬祖籍江蘇丹陽。清鹹豐八年,全家從鎮江遷到上海定居。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月),馬捐出全部財產——松江、青浦等地3000畝土地。,作為設立“中西大學堂”的經費,並設立“捐產促學書證”,規定在中西大學完成後,以業作為學生助學金。
馬(1840-1939)
光緒三十壹年春,在張謇、嚴復、袁等名人的支持下,馬在江灣創辦了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於中秋節(1905九月13)正式開學。馬是的校長。辛亥革命時期,70歲高齡的馬被孫中山聘為南京市第壹任市長。馬在九壹八事變時是91。深受國難之苦的他奔走呼籲救國,出版了《為日本的災難向中國人道歉》壹書,主張“內鬥,外防”,被公認為“人類的光榮”、“國家的光明”。
泗涇古鎮馬故居。
另壹位是上海報業巨頭石。石是江寧縣人。7歲的母親去世後,父親石春帆在泗涇鎮經營石臺和堂藥店,把他帶到泗涇。民國元年,石與張謇合資,以654.38+20萬元巨款買下《申報》,石任總經理。三年後,石退還了張健等人的股份,改為獨資經營。
石(1880-1934)
在《申報》的經營管理中,石聘請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為《申報》的設計部長,並聘請主持《申報》的流通圖書館和商業補習學校。為了改變《自由談》的面貌,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李烈文被聘為主持人,拋棄鴛鴦蝴蝶派和才女,經常發表新的文學作品,如巴金的《撒丁島》、茅盾的《林家堡》、魯迅的雜文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不僅如此,《申報》還經常含沙射影地批評國民黨的行為。比如魯迅的雜文,陶行知的文章,包括《窩匪評論》,反對蔣介石進攻紅軍。石曾說:“人有人格,報有報,國有國民性,三格不存,人必非人,報不報,國不成國!”1934年,石帶著妻兒從杭州回上海途中,被國民黨特務槍殺。
還有壹個非常有名的人叫文薇,平時可能不太為人所知。文友與陳寅恪、錢鐘書並稱為中國近代史上三大語言學家。有個例子。當時,文秘去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陳寅恪說:“老師來了,我就相形見絀了。”當然,這裏面有自我謙虛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陳寅恪是非常認可文怡的。這就是泗涇的人文歷史。
此外,泗涇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在上海也頗具特色。泗涇現擁有國家級、上海市、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特別是十錦、精工鑼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論文:泗涇下塘歷史街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保護、更新和利用的,從最初的開發到現在的理念是什麽?
張野:早在2007年,泗涇下塘歷史文化風景區就被列為上海歷史文化風景區。2013年,下塘村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這在上海只有兩個。在保護、更新和利用方面,其實泗涇古鎮起步並不算晚,21世紀就陸續開始了,包括當時的石和馬故居的保護。但由於當時的客觀條件,壹些工作只是從保護歷史建築的角度出發,後續活化利用的壹些內容沒有充分考慮。
2017年,在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啟動了泗涇的文化保護和更新利用工作,包括搬遷、古建築改造、商業業態引進等。可以說今天已經顯出了壹點模樣。比如我們今天住的“三重樓”,原來是從明朝到民國不同時期修建的三棟老樓:關家、程家、孫士林家。三棟建築都是傳統的木庭院布局,兩層,小青瓦,雙坡屋頂。建築坐北朝南,南臨街,北臨河,是上海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改造前,三棟老樓破損嚴重,屋頂漏水,維修結構破損,部分木梁有火痕,瓦片和窗戶殘缺不全。
泗涇古鎮生意蕭條,騎樓長廊被增建的建築隔斷。
修復中的泗涇古鎮老房子
整體改造後,我們引入了壹些業態。目前,孫士林故居已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建築遺產保護教學實踐基地。依托其科研背景,成立了傳統木構實驗室開展研究項目,成為檢測和修復當地歷史建築木構件的基地。
目前,孫士林故居已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建築遺產保護教學實踐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策劃的“古建築木作實踐展”在孫士林住處的場景。
關家的壹、二門成為新華書店的實體店“南村”,壹家由古宅打磨的新概念文化書店,以南村草堂、泗涇人文始祖陶之家、泗涇藏書家孫先生書房為名。
“南村薛瑩”書店所在地
程故居的室內裝飾多采用簡單的原木家具,保證了整體的協調。除了茶道,合作社雲劍草堂還不時展示壹些有趣的藝術素描。二樓作為屋內相對私密安靜的空間,作為古琴社的教學空間。通過這些業態的引入,我們的老建築煥發了青春,所以命名為“三宅壹生”。
因此,泗涇古鎮不僅僅是修復文物保護建築,更註重活化利用。
張野:是的,從泗涇古鎮的未來來看,特別是著眼於文保建築的利用,我們壹直堅持以下幾點:
首先是時代。我們覺得簡單地把文保樓修得和以前壹樣舊不好。修它的目的是什麽?就是激活和利用。我們現在發現很多古建築,包括泗涇古鎮也是存在的,所以修復後會做壹些內部參觀。我覺得這是壹個遺憾。文保建築如何體現時代?需要註入新的內涵和內容,比如我們的“三宅壹生”作為泗涇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特色遺址。
《三宅壹生》當地外景
二是地方性。泗涇古鎮是泗涇的。我們不是在地面上建工作室或者攝影基地,而是要留住鄉愁,把原來的東西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第三是文化。在介紹古鎮的形式時,應堅持文化性。壹些文化項目和業態,包括文創,即使是商業性的,也要和文化很好的融合,不要讓人覺得低端和嘈雜。
泗涇古鎮老建築外景
泗涇古鎮上海交通大學建築遺產保護中心地圖
第四是公益。我們不想把古鎮變成壹個非常純粹的商業項目或者旅遊項目。我們邀請壹些大學或藝術家參與,為他們提供工作室,讓他們做壹些展覽、論壇和講座。但是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必須是對外公開的。妳不能變成壹個封閉的,壹年幾個展覽,內部參觀學習,這不符合我們的定位。所以我們的“三宅壹生”,包括未來壹些翻新的新文保建築,都是完全開放的。我們不想鎖大門,深宅大院,沒有鎖。
總的來說,泗涇整體保護、更新、利用的思路是以“古典、典雅、典雅、時尚”的功能定位為基礎,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梳理歷史文化脈絡、傳承歷史文化基因、賦能新時代泗涇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融合創新業態,通過文創遊、釀酒作坊、民俗民宿等措施,將下塘打造成為體現泗涇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休閑區。這也是我們黨委政府提出的“壹個有文化活力的古鎮,壹個有魅力的靜雅水鄉”。
論文:目前,中國有許多著名的旅遊型古鎮,但似乎許多古鎮都大同小異。泗涇如何避免古鎮在改造活化過程中的同質化?
張野:在古鎮方面,我覺得烏鎮做得很成功。從原版開始,商業加旅遊,互聯網大會,戲劇節等文化主題得到了加持,既打了壹個文化IP,又有自己的特色,還帶動了旅遊。雲南的大理和麗江不壹樣,主要是自然風情和民族風情結合創造出來的特色。相比這些地方,泗涇古鎮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可以借鑒壹些其他古鎮的成功經驗,或者避免走壹些彎路。
當然,泗涇古鎮在後續的改造利用中會盡量避免古鎮的同質化。因為古鎮多,大家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泗涇古鎮壹角
那麽泗涇古鎮的核心競爭力和認可度在哪裏呢?從泗涇的歷史風貌來看,我認為泗涇古鎮擁有上海提出的所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例如,海派文化,無論是《申報》的負責人石,還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都顯示了海派文化在現代的特征。再比如紅色文化。泗涇的紅色文化內涵很深。史是壹位愛國者。因不滿當時的反動統治,被蔣介石暗殺,死後葬於龍華烈士陵園。馬被譽為“人類的榮耀”和“國家的光芒”,雙方對此高度認可。他是大師,是主心骨,是壹個非常愛國的老人。他曾經寫過“讀書救國,讀書救國”這句名言。
結合四景的優勢,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呈現媒體的歷史和現在。通過合作,史故居開放後,將準備推出與《申報》相關的展覽。雖然現在《申報》不在了,國內很多報紙都關門了,但是報紙基因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壹個載體繼續發展。以前是電視、廣播電視或者報紙,現在多是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閱讀。而我們也有這個歷史淵源,在全國古鎮中獨壹無二;二是泗涇非遺,包括十錦精品鑼鼓、皮影戲等。我們把相關資源連接起來,集中展示,對普通人很有吸引力,但並不是相對低端和泛化的零食小商品概念。
泗涇古鎮的食品包裝設計
目前已與高校、書店、報社等機構合作,並取得壹定成果。其中,石故居就是與報業集團合作的。故居的裝修在春節後基本可以完成,估計下半年就可以正式開館了,因為後期還有工作要做。馬故居是和復旦大學陳望道故居策劃團隊合作的,現在已經進入比較深入的階段,包括後續的壹些資源的引進。在設計方面,我們還和上海視覺藝術學校合作做了壹個“泗涇絲綢圖案”,提取了泗涇的壹些建築元素,做了壹些形象識別的東西,包括文創、海報、食品包裝等等。當然,未來在壹些內涵挖掘上有更多的考慮。
泗涇古鎮的文化創意產品
值得壹提的是,就交通區位而言,除了七寶古鎮,泗涇古鎮是離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我們認為泗涇古鎮完全有可能成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就是方便大家坐幾站地鐵,周末邀請朋友過來喝茶聊天,或者帶朋友過來度假。
最近召開的松江區泗涇鎮黨代會提出了“科技綠洲、活力古鎮、宜居新城”的目標。古鎮是文化的根,舊的改造只是第壹步。古鎮的激活是壹篇大文章。通過引進文化項目,註入活力,希望實現“文化活力古鎮,靜雅魅力水鄉”。
校對:蒙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