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記錄中,諸葛瞻認為自己有三個罪責,除了黃皓,姜維是做不出來的。在這場與鄧艾的戰鬥中,江油不戰而敗。這三條罪狀讓他羞於回死,於是和兒子諸葛尚戰死沙場。
但《三國誌》正史中並沒有記載諸葛瞻的這段話。《三國誌》的筆記裏,只有諸葛尚的話,而且那是諸葛尚臨死前說的話。父子二人對荷國很重視,沒有早點削黃皓,導致戰敗。人生有什麽用??只提到黃浩誤會了國家,而不是姜維。
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三國誌》中的幾句話看出諸葛瞻和姜維的直接區別。其中,諸葛瞻和董爵壹起上桌,要求罷免姜維的軍權。當時,作為劉禪身邊的宦官,黃浩以擾亂國家政治而聞名。但作為諸葛亮的學生,姜維壹直繼承諸葛亮的遺誌,投身北伐。諸葛瞻為什麽要限制他?
第壹,諸葛瞻生不逢時。
諸葛亮獻身於蜀漢政權的滅亡。但他家庭生活匱乏,結婚後壹直沒有兒子。在那個有三個不孝之子的時代,為了延續子孫後代,他特意收養了弟弟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為繼承人。
然而諸葛喬英年早逝。後來,諸葛亮有了自己的孩子,諸葛瑾家族因為諸葛亮的災難而被滅族。諸葛亮派諸葛喬的後代回東吳繼承諸葛瑾的家業。
諸葛瞻是諸葛亮唯壹的親生兒子,卻生不逢時。作為壹個老人,諸葛亮死時,諸葛瞻只有八歲。所以諸葛瞻並沒有從諸葛亮那裏得到多少個人修養。這不是諸葛亮父子的遺憾。
所以缺少父親教導的諸葛瞻,長大後娶了公主就有了壹定的名聲。但是,如果說真正的能力,確實是有缺陷的。他的長處在於書畫,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是學者,不是政治家或戰略家。後人對他的評價,說諸葛瞻智勇雙全,危機四伏,抗敵不力。
如果諸葛瞻從小在諸葛亮身邊長大,受到諸葛亮的教導,那麽他的性格形成和才華成長就會大不相同。可惜他生錯了時間,這是無奈的。
二、諸葛瞻成年後面臨的蜀漢局勢。
在諸葛亮死後的初期,蜀漢的整個政權格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按照諸葛亮在世時制定的格局,那是?在皇宮裏,壹切都是壹體的?。這使得蜀漢政權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祎手中。
蔣琬、費祎遵循諸葛亮預定的國策,采取培養學生、提高興趣的方針,對外保衛,對內發展經濟。就這樣,蜀漢度過了壹段平靜的時光。
這壹時期,逐漸長大的姜維開始掌握軍權。他以諸葛亮遺誌為理想,要求北伐曹魏。但是被蔣琬和費祎拒絕了。尤其是費祎,他對姜維說?我們的能力遠不如諸葛亮,連諸葛亮都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不如暫時保家衛國,治理百姓,救國圖存,等待有能力的人建功立業。不要總想著靠運氣成功。如果妳失敗了,妳會後悔的。?
這個觀點是諸葛亮和他的老部下的壹致看法。雖然姜維有壹定的軍事和文化才能,但大家都不認為他能完成諸葛亮的遺誌。當然,諸葛瞻也持同樣的觀點。
但諸葛瞻並沒有像諸葛亮那樣把握蜀漢政權的大局。費祎死後,兵權落入姜維手中。姜維馬上開始攻擊曹魏,他的攻擊被後人稱為?九伐中原?。可惜由於姜維能力有限,最終沒有成功。
而劉禪這壹次也沒有了限制,開始對小郝好等小宦官的任用進行封閉。由於黃浩之亂,韓曙的政局更加糟糕。
第三,諸葛瞻要制約姜維的原因。
姜維不顧蜀漢百姓貧窮的現實,憑借軍事才能強行北伐。雖然他取得了壹些勝利,但他無法改變魏強和舒威的局面。尤其是後期,姜維和鄧艾棋逢對手。姜維拼盡全力,還是打不過鄧艾。
但越是這樣,姜維越不服氣,壹再出兵。結果姜維不僅多次敗北,還搞得國家壹貧如洗。吳國使者評論蜀國現狀時說,入朝不聞實情。穿過它的曠野,人們都是美味的。不聞真相?是因為黃渤這樣的反派是專制的,而這?人都是菜?是姜維北伐的結果。
諸葛瞻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心裏明白,姜維的能力是沒有能力完成諸葛亮的願望的。如果姜維無限期地這樣下去,將會給國家帶來災難。他壹心想繼承諸葛亮的遺誌,讓國家培養有能力的人生活和休息。
但要做到這壹點,首先要限制姜維的行動。所以,諸葛瞻壹度以姜維好戰,家徒四壁為由,想和董爵上桌奪取姜維的兵權,但是失敗了。這就是諸葛瞻說姜維不能外使的意思。
結論: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但是他降臨人世太晚了,以至於諸葛亮沒來得及好好培養他。這使得他的才華主要表現在書畫方面,而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明顯不足。
即便如此,受諸葛亮事業心的影響,諸葛瞻還是忠於蜀漢政權的。雖然他看到蜀漢政權的癥結是內有黃浩專權,外有姜維驕橫,他有心糾正自己,卻沒有糾正的力量。
然而,在蜀漢即將滅亡的時刻,他仍然能夠不辜負國家,不改變父親在國內的遺囑,從而實現了忠孝雙全。雖然他有遺憾,但他和他的兒子壹起戰死沙場,為韓曙政權流下了最後壹滴血,這也是無愧於諸葛亮家族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