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有句名言,“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慌張。所有的狗都應該大聲吠叫——只要按照上帝給的聲音大聲歡呼就行了。”
我們不是狗,而是更高級的人類。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打幾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的。我們要用大自然賦予的思想“召喚”,讓世界上的人都能聽到。所謂“大狗”自然是指權威,挑戰權威無異於班門弄斧。然而,嘲笑班門弄斧真的值得嗎?
我說,當然不是!不但不能嘲笑,反而是想“班門弄斧”。
首先,這不是太多的班門弄斧。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前人的思想和成果,而應該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如果壹個人有了新的發展,或者創造了新的理論,卻不敢挑戰權威,不敢直面世人的流言蜚語,不敢展示自己的醜陋,不敢回頭看,那麽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會倒退很多年。試想,如果伽利略臨陣退縮,放棄了去比薩斜塔做雙球落體實驗的想法,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錯誤言論會統治多少年?如果哥白尼害怕教會勢力的壓制,不敢發表日心說的論文,人類天文學的進步會怎樣?沒有這些敢於教別人遊泳的人,社會就很難進步。
其次,“玩斧子”應該是“玩門”。即使我們有再多的發現和創造,即使我們確定自己的正確性,不去“班門”和大師討論,也沒有辦法說服別人(包括大師本人)。詩人李白有壹首詩說:“我是楚國的瘋子,他唱了壹首與孔子爭論的狂歌。”孔子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聖人。白怎麽會在孔面前如此囂張?他是不是不自量力?不完全是。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英雄主義,並不是想比孔子。“笑天出門,我們是茼蒿人嗎?”“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錄用吧!,旋壹千銀子,全部還回來!?"詩人們和神仙們是如此的野性,即使他們的才學不能和孔子相比,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詩壇上壹顆與眾不同的明星。
美國有壹個高中生。在壹次全國中學生考試中,50題他得了48個答案,這已經是很難得的成績了!但是他不滿足。經過仔細計算,他發現標準答案是錯誤的。經過教育部十幾個數學專家的仔細檢查,他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錯了”,給幾十萬學生加分。
教別人如何教別人如何遊泳,是我們提高自我水平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不要害怕挑戰權威,要相信真理,就是“教人壹斧”。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分裂,爭霸天下。政治越亂,思想越燦爛。各學派的精髓就像壹把利劍,劃破混沌,照亮黑夜。蘇秦,張儀,公孫衍,遊說各國,爭取勝利。思想家、哲學家、演說家層出不窮。有人說,越是統壹、政治穩定的地方,思維越容易僵化、停滯。真的是這樣嗎?
眾所周知的成語的教育意義被徹底顛覆了。在魯班門前使大斧,是敢於挑戰前人的典範。
韓寒的青春叛逆,二月少女的低胸無邪,木子美的日記,都是質疑和譴責,都是支持和追隨。我們不禁要問:誰對誰錯?政治老師很早就告訴我們,符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就是正確的。那麽,說它符合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是否正確呢?如果有,那以後呢?什麽是對的?恐怕沒有準確的答案。
以上例子中涉及的人物不是思想家、哲學家、演說家,但他們敢於挑戰世俗、權威和傳統,帶給人們新鮮或另類的思想。這些思想,就像小溪壹樣,會融化在洶湧澎湃的河流中,匯入人類文明史的浩瀚大海。我認為這是由於我們的政治穩定和個性的時代。
現在,我們似乎也提倡在魯班門前打板斧,在關公門前舞大刀。否則社會就不敢挑戰權威,不敢創新。社會如何進步?...
《板斧》需要對《板門店》中的成語進行不同的解讀,賦予《板門店》時代感。
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人們總是把授人以魚班門弄斧當成壹個貶義詞,用來嘲諷壹個人的不自量力。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是利大於弊。我們需要這種教別人如何去教別人如何做事的精神。在學校裏,學生和老師之間水平相差甚遠,但學生敢於在老師面前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證明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學生的意見被指出後,會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學習需要壹點技巧。
“河邊采石壹堆土,李白的詩名千古。壹首來來去去的詩,在魯班面前使了壹把大斧。”這是明代梅芝環先生在《史記》中留下的詩句,嘲諷喜歡在李白冠陵前塗鴉的遊客。可見,教別人如何教別人如何遊泳的對立自古就有。
所謂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教人如何做人。的確,從藝術無止境的角度來說,人要謙虛,少炫耀,尤其是在專家面前。也許是為了給自己丟臉。
但是,道理雖然是這樣的道理,但不是“階級門”就不能“刁鉆”嗎?我覺得我沒辦法讓文字這麽死氣沈沈。我覺得有幾個場合我還是可以“使斧頭”的。第壹,同行學習技能。任何技能都有專家,但專家不壹定樣樣精通,這就給同行留下了互相學習的空間。換句話說,在專家之間,也許妳有妳的絕技,我有我的絕技,大家可以通過“制斧”互相交流技巧。二是向專家請教。這種“耍弄斧頭”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跟壹個老師學習,雖然技巧並不完美,但是如果想得到名師的指導,不妨在專家面前多練習幾次,讓他們看看哪裏做錯了,這樣就可以入手了。三是拋磚引玉。有經驗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山外有山,專家很多。壹般真人不露面,但不露面。如果有什麽東西,想請專家出面,看它的風格,往往采取引玉的方法是有效的。所以這種“使斧”也在情理之中。第四是迫於生計。世界上分享壹碗飯的人很多,競爭也很激烈,手藝也是按質量定價。壹般的專家,因為技術高,標價高,如果妳找不到他想要的價格,他往往不願意讓步。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壹般的同事不妨“使壹斧”,不必擔心被“班門弄斧”的專家嘲笑而退縮,從而先活下來。
可以“操縱”的情況有四種,都是有條件的。基本前提有兩個:第壹,心裏要有個“階級門”,就是要知道世界上有專家。第二,要虛心尊重“班門”,因為他們畢竟不是閑人。如果無視這兩點,狂妄自大,隨意“使斧”,那真的是關公面前的壹把大刀,只會給世界增添笑料。
其實上面說的“玩斧子”只是指問題的壹個方面,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問題的。眾所周知,工匠過去講究條條框框,非常嚴格。雖然有師傅領進門親自練的說法,但是任何壹條線都強調不能違規違紀。行規裏有很多內容。最基本的壹條就是妳壹定要按照師傅說的去做,師傅說什麽妳就要做什麽。違反的話,輕的會被處分,重的可能會被清出學校。現在大家可能會說這是個壞習慣,但在以前,徒弟要想有新的創新,必須背負沈重的精神負擔,冒著被清出師傅學校的風險,通過“打斧”突破“班門”的束縛。這種“雜耍”可以稱之為改革,也可以稱之為技術創新。可以說,現實生活中很多科技手段和項目的進步和發展,都得益於這種“雜耍”的結果。以木匠行業為例。試想,如果人們壹直拿著魯班留下的斧子和鋸子,今天怎麽會有這麽多先進的電動工具和這麽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來說,有事情是要用斧子做的,甚至是必須要做的。
說到班門弄斧,平心而論,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那麽死板,但有些是非常開放的。比如《王騰亭序》的作者王波就不怕虎。他寫序言很粗魯,還搶了專家壹等獎。當時就像班門弄斧,但因為文章做得好,專家最後還是表揚了。再比如詩人李白。他可以說是詩歌領域的“大師”,但他去了黃鶴樓,讀了崔豪的詩之後,壹首詩也寫不出來。他感嘆“眼前壹景”,只能贊嘆崔豪的妙筆。這兩件軼事說明了“禁門”的開啟,但反過來說,如果王波和崔豪沒有在“禁門”前“耍花招”,恐怕也不會有這樣的故事。
這個講的目的是想說“板門”也可以“使斧”。只要把握好溫度,就能“壹斧”做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