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儉修身,就是修身。“節儉養德”是中國的成語,拼音是Ji m 4 n y ǐ y m 4 ng d é,意思是節儉有助於培養簡單勤勞的道德。出自三國蜀中諸葛亮的《十誡》。
擴展數據:
原文: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必須學習。不學習,學不廣。如果妳沒有野心,妳不可能成功。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險了就不能根治性。
解釋:
君子的品行是從寧靜中提高修養,從節儉中培養品德。不動聲色就無法明確自己的誌向,不排除外界幹擾就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學習壹定要靜下心來,壹心壹意,天賦來源於學習。所以,不讀書就長不了才,沒有誌氣就學不出成績。沈迷於懶惰無法讓妳振作起來,急躁和冒險也無法培養妳的氣質。
勸誡書:
這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諸葛亮臨死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壹封信。闡述了修身、治學的深刻道理。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壹位高尚博學的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和無限期望都在這本書裏。
全文通過睿智、理性、凝練、精準的文字,表達了天下父愛,成為後世學生修身、立誌的名篇,入選中國義務教育語文教材。
諸葛亮: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字孔明,生於瑯邪楊度(今山東沂南)。早年為避荊州之亂,隱居龍牧,人稱“臥龍”。劉備參觀了草堂,他提出了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壹全國的建議。從此,他成了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後,做了宰相。
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導益州牧並主持朝政。後來投身北伐,頻繁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病逝於五丈原。有諸葛亮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