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終於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治愈了自己,實現了自己有意義的人生,並以不朽的業績為他人帶來了治愈和成長。
關於自我療愈,雖然人們不能很好地實現這個目標,但他們或許可以說出許多公認的方法:閱讀、鍛煉、正念療法等等。
看了這本書,我知道,除了這些方法,作為心理學大師,他們還有我們從未想到的自愈方法。榮格的自愈法讓我們精神煥發。
從榮格的成長和成就來看,這些方法無疑是令人信服的。作為普通人,我們不妨把它運用到自己的自愈上。
01
書寫自己的人生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寫作。不管自己最初的寫作欲望是什麽,大部分人大概都是想寫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與人同唱。
其實,人們想不到的是,他們也在不自覺地自愈,因為,畢竟,文字是發自內心的,是經過心理加工的。
榮格的壹生,以心為伴,以文字為武器,壹開始,他也是從無意識開始寫作的,就像我們大多數人壹樣。但他畢竟是心理學碩士。他只有剖析自己的自愈過程,才能看到寫作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神奇作用。
榮格說:“寫早期記憶已經成為我每天的必需品。”壹天不寫,身體會不舒服;只要提起筆,不適感就消失了,頭腦也異常清醒。"
所以,作為壹個作家,我也為此感到欣慰,因為當初,吸引我走上寫作道路的,是追求內心的平靜和釋放。我喜歡壹個人坐下來,在自己獨壹無二的空間裏,讓內心的聲音慢慢流淌,與歲月並駕齊驅。現在看來,這原本是壹個自愈的過程。
《自愈與成長》的作者李孟潮在書中說:
“榮格的壹生是自我剖析的壹生,也是通過寫自傳來完成自我剖析的過程。”
榮格自傳寫作的過程是壹個自我剖析、自我療愈的過程。從此,我們對書寫有了新的認識和應用。
從書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到,榮格在通過寫作治愈自己的同時,也通過寫作寫出了無數有價值的作品,影響了後世。至今,榮格雖已去世多年,但作品仍不斷問世。原因是他的寫作從來都是發自內心的,他的作品離不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著名作家周說:“我寫作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安頓自己。”這就是寫作自愈功能的體現。
02
解夢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做夢。有些人做了壹夜的夢,壹睜眼就忘了。有些人做了壹個可怕的夢,醒來後不敢再想。有的人經常做同壹個夢,所以心理糾結。
其實關註自己的夢,並及時解讀,是壹個自愈的過程。
在《自愈與成長》壹書中,作者講述了心理學家榮格的生平故事,榮格通過解釋自己的夢影響了他的人生歷程,治愈了他的心理創傷。
榮格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三歲時,父母離異,母親精神有問題。從此,他質疑愛情。他覺得女人不靠譜,他爸也覺得對他來說靠譜,但他無能。
在他的自傳中,大約4歲時,他做了壹個“獨眼夢”:
榮格後來這樣解釋他的夢:
榮格總是關註他的夢想,給予解釋,幫助他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做出選擇,以及他的學業、事業等幾個重要的選擇,從而達到內心的穩定,獲得前進的力量。
榮格曾說:“向外看的人是夢想家,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
在生活中,人不妨關註自己的夢,向內看去釋夢,療愈自己,清醒自己。
03
樹立人生理想
從書中榮格自我療愈和成長的過程來看,榮格的理想生活在尋求自己“自性”理想生活的過程中起到了療愈的作用。
同樣,也正是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讓他更加合理地詮釋了自己的夢想。反過來,釋夢本身也不斷強化了他對理想的追求。
理想往往讓人的人生充滿意義。
顯然,這個單純的母親用自己的邏輯說服了科學家。
榮格的第壹份工作是在壹家著名的精神病院做住院醫生和主治醫生。第二份工作是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專攻心理治療。同時還有第三份兼職,是大學的兼職老師和教授。第四份工作也是兼職,是壹個行業協會的主席。
榮格的所有工作都圍繞著“心理學家”這個職業。心理醫生也是他的職業。他的職業是探索壹個人如何治愈自己的空虛感和分裂感,也就是探索自我定位的機制和方法。
榮格曾經說過,“妳永遠不應該試圖改變別人。妳能做的就像太陽壹樣,只是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生活很美好,到處都是雞毛。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時也是低落的。每當我們有了理想,我們就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感受到無限的幸福。
寫在最後
當今世界,在數字時代,人們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是不壹樣的。
在挑戰面前,很多年輕人顯得“空洞”,中年人顯得“油膩膩的叔叔阿姨”,很多老年人幾乎成了“巨嬰”。他們失去了農村生活的寧靜、閑適、灑脫的心態,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品味和意義。他們需要治愈自己,找回自己的靈魂。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經常自我療愈,才能成為壹個有靈魂的現代人。
《自愈與成長》這本書,通過榮格的心路歷程和成長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壹些啟發。榮格的寫作、追求人生理想、釋夢等自愈方法值得借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