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語詞典裏查壹下“明月如白晝”這句話,都是根據丘處機的詩《蝶戀花》。字裏有雲:“壹鳥不鳴風而瘦,壹月明如晝水。”作者認為,這不是“月明如晝”的原始出處。
“月明如晝”壹詞出現在與金代同時甚至更早的宋人詩詞典籍中。詩歌作品,包括許月卿(1216-1285)《月光》:“月色如晝,元宵節,歌詠臺景赦。”白玉蟾(1194-?)《上元二戲花燈》:“壹輪珍月亮如晝,金蓮花滿城開。”唐菁(1138-1200),春節元宵:“玉笛聲裏,金蓮影下,明月如晝。”楊(1145-?《減玉蘭花》:“月明如晝,占小樓為酒。”陸遊(1125-1210)《夜行獨行》:“山月明如晝,河風寒如秋。”呂本中(1084-1145)《曹州背後夜行》:“月明如晝柳如畫,遊瑤池南岸。”朱敦儒(1081-1159)想起桃園故友:“今夜明月如晝,人皆瘦。”李廣(1078-1159)《水調歌頭四彰化縣長橋詞》:“風平浪靜,雲淡如晝。”黃庭堅(1045-1105)《南康席贈劉、李二君》:“明月如九江水,晴空萬裏無雲。”孔武忠(1041-1097)《夜集中顯同伴》:“壹日明如月,萬樹秋吟。”曾鞏(1019-1083)寫的《錢塘元末祥符寺燕子席詩》:“月明如晝,錦帳滿笑。”其中,能在詩歌中找到的“明月如晝”的最早出處,大概是曾鞏的《錢塘最後壹元夜祥符寺燕子上詩》。
在散文中,《月明如晝》出現在陸遊(1125-1210)、吳增(生卒年不詳)、郭勛(生卒年不詳)等人身上。其中《太平廣記》可能是宋代最早的“月明如晝”的書。
此外,“明月如白晝”也曾出現在《靈奇經》壹書中:“獨坐高樓憶往事,明月如白晝,水向東流。約好了,應該沒什麽損失,就見面笑了。”這本書是占蔔之書,分為兩冊,125占蔔。傳說黃石公教了張亮占蔔的藝術,後來被東方朔掌握並寫成了壹本書,才流傳於世。晉代的嚴友明、南宋的何承天做了註釋,元朝的陳世凱、明朝的劉伯溫做了解釋。“明月如晝,水向東流”的詩句出現在書的“詩”部分。從格律上看,《詩》的內容不可能是東方朔、嚴友明、何承天寫的,很可能是陳世凱、劉伯溫寫的。在另壹本占蔔書《河洛真數》中,也有“明月照日,水向東流”的詩句。這本書是宋代陳摶寫的,邵雍敘述的。因此,基本可以推斷“明月照日,水向東流”這首詩是宋代以後的作品。
那麽,妳能認為《太平廣記》是“明月如晝”的原始出處嗎?還是不行
我們知道,《太平廣記》是收集前代古籍編撰而成的。例如,這本書第354卷的部分內容出自晚唐五代時期王人禹(880-956)的《玉堂閑話》。《玉堂八卦》原卷10,宋元失傳。現存散見於《太平廣記》等古籍的文章有186篇。《王銀》壹書中有雲:“八月二十夜,月明如晝,住在那裏的人鹹聽通衢隊的聲音。”大約與王人禹同時,杜光庭(850-933)也寫道:“是夜,月明如晝,有風雨聲。”這讓對“月明如晝”來源的探尋更進壹步。
向前望去,搜遍了整個唐代的古詩,“月明如晝”這個詞並沒有出現。似乎溯源就到此為止了。但是成語的演變和定型提醒我,“明月如晝”這個成語不可能在五代末期才突然出現,或許它的源頭並不是“明月如晝”的固化形式。按照這個思路,作者繼續尋找,終於有所收獲。
在宋人和唐人的作品中,都有與“明月如晝”意思相同但表達方式不同的詩句。比如宋代王遂(約975-1033)寫的第四十句:“漢代月夜如晝,清風如秋”。魏翔(1033-1105)《右旗州靈巖·上篇》:“月照陽臺,天疑,風散車馬,打雷。”白松玉蟾(1194-?)《護國寺秋吟六》:“犬吠如月,A?vagho?a人過橋。”宋代詩人季(生卒年不詳)《蘇興國寺方丈與客對床》:“昨夜春月明如晝,與君詩到三更。”唐代石堅吾(780-861)《清夜憶仙宮》:“月如三清宮壹日,黃道何處眠?”唐代崔郭芙(生卒年不詳)《參軍》:“刀照明月,陣色亮如晝。”崔道融,唐代人(生卒年不詳),《樂府子夜四時歌·第三》:“月色如晝,多蟲入屋。”
追溯到唐代,我的直覺告訴我“明月如晝”這個成語不可能出自唐詩。於是作者繼續尋找。在南北朝時期的庾信(513-581)的詩集裏,他發現了《夜聽衣音》這首詩,詩中說:“今夜,長門的月亮要亮如白晝。”再往前看,沒有明顯的“月明如晝”的痕跡。然而,作者在東晉王甲所著、南梁小琪編撰的《筆記集》壹書中發現了壹條疑似線索。《漢書》第六卷,漢光武帝的弟弟郭匡寫其家財萬貫時,說:“雜寶用以裝飾亭臺,珍珠掛於四垂。白天看它像星星,晚上看它像太陽。李煜說:‘洛陽有錢,星辰日夜富。’很難說“夜明星亮”和“月明如晝”是壹脈相承的。顧把它記錄在這裏,供參考。
據此,在沒有找到更有說服力的新線索之前,似乎可以斷定,庾信的《夜聽衣裝》詩是成語“明月如晝”的最早來源。如果是這樣的話,從成語的演變可以知道,“月如晝”的“日”其實是“日”的省名,原意是指白天的太陽,而不是白天。成語詞典編纂者在修訂“月如晝”詞條時,可考慮早於丘處機的詞替換出處,如南北朝時期的庾信《夜聽衣》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