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有壹種想法,認為“課外閱讀”中的“課外”二字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種想法不壹定正確。長期以來,“課外閱讀”的習慣表述給人壹種根深蒂固的印象,認為閱讀是課外的事,“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主體之外的事。有是好,但不傷大局。這種認識反映到教學實踐中,會出現兩種教學行為:壹種是輕視課外閱讀的價值,認為課堂上做好40分鐘就好;另壹種是把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在已有的學習任務中加入課外閱讀的任務。在我看來,閱讀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整個語文教育都應該以閱讀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的是教會學生閱讀,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課後自主閱讀。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去掉“課外”二字,讓課內和課外銜接起來,讓閱讀成為語文教育的主軸。這或許有助於語文教學擺脫困境。
“不讀書”是語文教學的致命傷。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語文應該是最“讀”的課程,怎麽會是“不讀”呢?我們來看看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林語堂先生批評了當年中國教育的幾個怪現象:壹是“讀的不是書”,二是“沒有書讀”,三是“沒有書讀”,四是“書讀不好”。四句話歸結為壹點,就是不讀書。對比今天的教育,這樣的問題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妳讀的不是書”——今天相當壹部分孩子只讀課本,課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
很多家長都買了很多《文選》給孩子看,《文選》其實不是書。“無書可讀”——經濟條件薄弱學校的孩子沒書可讀就不用說了,甚至很多有條件的地區,孩子也未必有書可讀。有些學校有漂亮的圖書館,但書不是給孩子看的,是用來裝飾和考察的。“不讀書”——課外時間被大量習題和大量書面作業占據,根本沒有讀書的時間。“讀書差”——只是揣摩老師的意圖和標準,學生沒有讀書的自由。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曾在本世紀初撰文呼籲“移走語文教學中的兩座大山”。壹個叫“問答山”,意思是我們語文課,老師只能提問,壹節課可以問幾十個問題,平均壹分鐘甚至半分鐘問壹個問題。師生之間的交流完全變成了壹問壹答,很多問題只浮在淺層次,缺乏最起碼的思考深度,問而不問,難以深入語文課堂。另壹座山叫“演習山”。課堂上沒有時間做作業。課後大量書面作業題布置給孩子在家做,壹本練習本壹張試卷,搞題海戰術。考試前壹段時間,他們甚至被要求每天回去做壹份試卷。我覺得這兩座大山最大的危害就是占據了孩子所有的生存空間,讓他們沒有發展的空間,沒有成長的自由,當然也沒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壹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由和空間,“空間是可能的”。由此看來,“不讀書”不僅是當今語文教育的明顯弊端,甚至是當代語文教育的致命傷。語文教學不讀書不知道能幹什麽!我不知道語文教學中還有什麽比引導孩子閱讀更重要!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讀書是必須的,但似乎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讀書還有很多重要的任務,比如識字、寫字、習題等語文基礎訓練,還有教書育人。這幾個方面似乎都不能忽視。如何處理和平衡這些關系?語文學科的功能確實是多方面的,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的、多維的,所以過去很多老師在這方面走了彎路。要實現目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有人告誡:“語文教學不要種別人的田,糟蹋自己的園。”我們不能再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了。漢語課程是幹什麽的?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什麽?對此,課程標準說得很清楚,就是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新壹輪課程改革對語文課程的重要理論貢獻。“語文素養”的提出澄清了語文教育在目的論上的諸多幹擾,為教師的語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但“語文素養”畢竟是壹個新的入門,其內涵尤其是操作策略還有待研究和探索。因此,在實踐中,很多教師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盲目性。
“語文素養”需要實踐支點!這個支點應該是“讀書”。原因很簡單,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依靠閱讀。壹個語文素養高的人,壹定是壹個愛讀書,會讀書,讀過壹定數量的書,並從中受益匪淺的人。另壹方面,壹個不愛讀書、不會讀書、沒讀過幾本書的人,也只能談提高語文素養。所以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應該是閱讀!作為語文教師,教孩子閱讀,把閱讀作為我們的重要任務,至少應該把握四個基本目標:
首先是教會孩子熱愛閱讀;二是教孩子讀書;第三,讓我們的孩子多讀書;第四,讓他們讀好書。
首先是教會孩子熱愛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猶太人是壹個非常愛書的民族。據說他們有壹個很奇怪的習俗,就是孩子出生後,把蜂蜜蘸在書頁裏,讓嬰兒舔。就這樣,他們試圖在孩子的心裏播下壹顆種子——書是甜的。猶太民族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大師,其中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是最傑出的代表。他們在哲學、自然科學、精神分析等領域改變甚至繼續改變著人類世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德國納粹曾在二戰時夢想滅絕猶太人,但這個民族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越來越有活力。這壹切恐怕都與猶太民族愛讀書、崇尚書籍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分不開。所以,教孩子熱愛讀書,讓他們知道書是甜蜜的,是美好的,逐漸把讀書當成生活的壹部分,這是老師首先要努力做到的。
其次,我們應該教孩子閱讀。會讀書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壹,從內容理解的層面,至少有四個方面。壹是要讀,二是看得懂,三是記得住,四是有用。如果妳想讀書,妳必須識字。低年級的時候,妳要註意識字,打好識字基礎。要想理解,就要註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會孩子閱讀的方法,教會他們理解和領會文章的內涵;要想記住,就要教會學生積累,讓他們背誦;如果要用,就要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我認為,能夠閱讀、理解、記憶和使用它涵蓋了我們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另外,從方法上看,如果孩子會讀書,也要教會他們學會精讀和泛讀,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等。要盡量打通課堂和課外,把語文課堂教學和孩子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壹個整體。
第三,多讀書。壹定要有壹定的閱讀量,量變才會達到質變。沒有壹定的量,就沒有質量。所以課程標準提出孩子小學階段閱讀不少於654.38+0.5萬字,我認為只是壹個有保障的數字。老師不要拘泥於這樣的數字,讓孩子在小學多讀點書。
最後,讀壹本好書。讀書要有選擇。作為老師,有責任選擇有品位、值得孩子閱讀、有益孩子身心的書籍。由此可見,“閱讀”幾乎涵蓋了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語文教育的本質意義。如果以“讀書”為目標,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就不會跑偏,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提高。值得壹提的是,作為老師,要讓孩子多讀書,讀得好,老師自己也要成為學者,帶頭讀書。面對書本,老師應該比學生更饑渴。老師的讀書狀態、工作狀態、科研狀態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時比老師上壹節課帶來的影響要大得多。
閱讀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
語言能力從何而來?“語文能力不是靠老師的講解或者分析課文的段落結構和層次就能獲得的,因為它是壹種能力,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練習才能獲得。把漢語教學的重點放在解釋和分析上是顛倒了輕重緩急。壹點點的講解、分析和點睛之筆,是壹種引導和提高,絕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柳斌:什麽是理想的中國教育?《初級語文》2008年第9期)幾千年的語文教學傳統啟示我們,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是多讀多寫;閱讀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最根本的方法。我們應該致力於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提高他們在閱讀中的認知能力。
讀書,可以收獲壹切可以收獲的東西。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寫過“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5期)。於先生用大量生動的例子說明“多讀書”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好語文的基本方法。文章中有壹個有趣的案例。山東高密壹中的語文高考總是不盡如人意。李希貴先生成為校長後,他實施了壹項“中國實驗室計劃”。《方案》規定,高壹每周六有語文課,兩節由教師授課,四節免費供學生閱讀(包括閱讀課外書)。老師只講教材的亮點,表達方式,語文知識。壹開始“計劃”進行的並不順利,很多老師都不同意。每次上閱讀課,都有老師悄悄關上教室門,對學生說:“別聽校長的,不說話怎麽學語文?”然後說明方式。李校長知道這件事後,讓高壹老師出了壹張語文試卷,在全校壹年級統壹考試。他讓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和初中壹年級的侄女參加考試。結果兒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平均分82分。李校長笑著問老師們:“我們講這麽多有用嗎?”老師們沈默了。這壹計劃實施後,高密壹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很大提高,改變了高考語文成績偏低的局面。余老師在文章的最後真誠地寫道:“真的,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完整本書。“只要堅持‘讀寫’兩條線,遵循語文教學規律,任何人都能教好語文,任何學生都會有良好的語文素養。
“誠然,作為壹門具有人文背景的學科,語文的內涵是豐富而復雜的,但在語文教學的操作層面,我們也不能人為地將其弄得繁瑣。語文教研不能建空中樓閣,否則我們壹線老師會無所適從。壹些傳統的語文教學規律,如多讀多寫,多記多積累,應該仍然是我們今天教語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法寶。常州北環小學的做法也能說明問題。這所普通小學在課外閱讀方面也有著獨特的理解和實踐。學校實行了壹個制度:從壹年級到六年級,學校統壹取消書面課外作業。課後做什麽?讓孩子們讀書。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閱讀水平,發放了詳細的閱讀清單,並通過壹套嚴格的管控措施,保證孩子課後有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經過壹段時間的實驗,效果特別明顯。不僅很多老師壹開始擔心的學生語文考試成績沒有下降,而且孩子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明顯提高。
校園文化建設應註重營造閱讀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他還寫道,對於壹個學校來說,其他的壹切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只要有書給孩子看,那麽這個學校就可以稱之為學校。另壹方面,再好的學校,如果沒有書給孩子讀,那麽這樣的學校也不能稱之為學校。學校應該努力為孩子們創造壹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首先是營造閱讀環境。校園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壹個方面是營造閱讀環境。在壹些學校,筆者曾在墻上看到過這樣的標語,比如“讓讀書成為壹種習慣”、“讀書的孩子最美”。如果都能執行,那麽接觸到這樣的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壹定是積極的。
第二,要重視學校的圖書建設。學校的圖書館、圖書室、圖書角、書櫃甚至學生自己的書箱對孩子的影響都不容小覷。如果壹個語文老師(往往是班主任)能註意到班級圖書角的建設,並通過圖書角喚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這個班的學生語文學習就不會出錯。
第三,重視讀書活動。我覺得讀書活動不壹定奢侈,但壹定要孩子喜歡。比如壹段時間,把孩子召集在壹起,讓他們談談自己的讀書心得,交流壹下自己讀過的書,談談自己在這段時間讀書的收獲,看看自己的讀書筆記。這些活動不需要花很多錢,甚至錢,也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對學生來說比壹味埋頭教學要愉快得多,對孩子的語文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