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問題是從成語“什麽都不做”衍生出來的腦筋急轉彎答案,所以數字1“什麽都不做”可以解釋為懶惰,而數字2“壹刻也不能停”可以解釋為勤奮。
因此,在這兩個數字中,數字2是最勤奮的。從形象聯想來看,1這個數字自信挺拔,2這個數字駝背,也可以聯想到2的努力。
但其實這個成語的實際意義是:“做壹件事或者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堅持下去。”雖然比較1和2這兩個數字是否勤勞與成語的含義無關,但是利用腦筋急轉彎這種幽默的方式,我們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
其實換個思路,2也是最勤勞的。我們可以把1看成“腰板挺直,充滿自信的人”,把2看成“低頭工作,累得彎腰的人”。
本文采用聯想圖像記憶法,將1和2這兩個數字分別與站直的人和彎腰努力的人聯系起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2這個數字是最勤勞的。
阿拉伯數字的歷史:
公元500年左右,隨著經濟、文化和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旁遮普的數學已經處於領先地位,它起源於印度。
天文學家Ayepihite在簡化數字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用網格記錄了數字。如果第壹個網格中有壹個符號,比如代表1的點,那麽第二個網格中相同的點代表十,第三個網格中的點代表壹百。
這樣,不僅數字符號本身,而且它們的位置順序也具有重要意義。印度學者也引入了零這個符號。可以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法就是今天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
大約700年前,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他們驚訝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更先進。後來,阿拉伯人將這壹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由教皇蓋爾伯·奧裏亞克傳播到其他歐洲國家。
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學者正式采用了這些符號和系統。到了13世紀,在意大利比薩數學家斐波那契的倡議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采用阿拉伯數字,這在15世紀相當普遍。
當時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阿拉伯數字並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很多數學家花了很多心血才使它們成為今天1,2,3,4,5,6,7,8,9,0的書寫方法。
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四面八方,這也是後來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