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假發在西方的誕生過程

假發在西方的誕生過程

說到西方假發的歷史,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三位名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德國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等。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性別,但他們都有壹個共同點:他們都喜歡假發。

縱觀人類歷史,假發在古埃及就已經出現。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演進,假發作為少數人的特權,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威。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權威的解體,假發作為壹種日常用品,今天仍然發揮著作用。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假發與宗教權威密切相關。“脫發被認為是很可怕的事情,被魔鬼詛咒了。”亞裏士多德說,孤獨是可恥的。能遮羞的假發拯救了禿頂的人,讓他們看起來和別人壹樣,不至於成為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孤獨的人”。

在巴洛克時代,假發成為壹種政治特權,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戴上能改變形象的假發。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留著國王專屬的長卷發。在各種公開場合,國王都會親自挑選假發。這既體現了宮廷禮儀,也顯示了路易十四的最高權威。由於路易十四對假發的推崇,假發與專制王權的平等地位逐漸成為歐洲的常識。

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假發的政治權威逐漸淡化,但經濟權威越來越突出。“壹個漂亮的卷毛長假大概值1000個故事”,“相當於今天2萬歐元,壹輛中型車!”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假發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也是高貴身份的體現。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因為壹場大病,決定放棄豐富的物質享受,過簡樸的生活。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戴假發。因為假發是身份的象征。

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的思想也逐漸文明起來。隨著權威的逐漸消解,戴假發不再是權力和權威的象征。而假發也從另壹個渠道找到了位置。法國大革命後,假發與職業聲望聯系在壹起。既能體現壹個職業的特殊性,又能通過形象變化保護員工的人身安全。“在今天的英國,律師和法官仍然遵循戴假發的傳統。

說到假發在西方的歷史,我們還應該了解壹下假發在東方的歷史。其實假發在中國的歷史是主要的。在古代漢語中,假發被稱為Pian,Pian(拼音:d)和Pian(拼音:b),是指不是由人自然生長的,為不同目的而佩戴的人工模擬頭發。“胡子”是假發的總稱,而“胡須”指的是人做的假發。

假發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詩經》中多次提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假發在中國開始流行。傳統的日本發型經常和假發結合在壹起。朝鮮王朝時期(918 -1392)朝鮮半島流行假包子。非洲的古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假發,他們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發的人,他們把假發傳到了歐洲。

假發出現在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中,如中國的傳統戲劇、日本的功夫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歌劇。在英國和大多數英聯邦國家,假發是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裝之壹。

中國人很早就有戴假發的習慣。起初,它們是上流社會女性的裝飾品,被添加到原來的頭發上,使其變得更厚,並制成更復雜的發髻。春秋時期假發很流行,到了漢代,發型和發飾都是根據李周制定的。三國時期,女人也用假包子。北齊以後,假髻的形式向單壹化方向發展,直到元代,漢族婦女開始使用壹種叫平行髻的假髻。清朝的辮髻樣式還是很多的,但是民國以後發型變得簡單了,假發和假髻用得少了。

周舫《簪花仕女圖》中梳著高髻的唐代女子,大概是加了假發,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早期是上流社會女性的裝飾品。唐朝有個叫潘天佑的理發師,發現有些女人頭發稀疏,做不了。因此,潘天佑通過研究,還發明了織補增發術,使頭發稀疏美觀。他也是《潘氏禿頂織補》的作者。現在這種假發織補也叫哆來咪頭發替換法。用來添加到原來的頭發上,讓頭發變得更濃密,做成更復雜的發髻。《詩經》中提到壹種叫“副”和“倨傲”的假發。“片”是用部分假發或頭發做成的發髻。《詩經》把假發做成的發髻稱為“貝”,是胡須的總葉。

在李周,假發細分為很多種,“副”取“福”之意,是壹種裝飾性的假發;“編織”屬於不加修飾的假發;“時間”是壹種用假發和真頭發編織的發髻。後來,這些名字就被“胡子”和“大胡子”取代了。“胡須”是指用人發制成的假發,“胡須”是泛指假發。西周的上層貴族婦女,如皇後、貴妃等,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配飾、發辮、二等首飾等飾物。皇後的發髻更是由專門的宮廷官員“追石”管理。

春秋時期盛行假發。《左傳·哀公十七年》中記載,在戎州城墻上看到嵇的妻子頭發很漂亮,就命人把她的頭發剃掉,給妻子呂絳做了壹頂假發作為裝飾,史稱“呂絳篇”。那個時候,男人也戴假發,《莊子·天地》提到(舜)用假發掩蓋自己的禿頂。雖然《莊子》中關於順的內容是壹個傳說,但是可以看出當時的男性也是使用假發的。

在漢代,發型和發飾是根據李周制定的。比如慈禧太後至今仍將各種繁復的頭飾挽成發髻,後來演變成了厚重的鳳冠。皇宮裏對假發的需求量很大。為了找人做假發,有的官員甚至把自己的頭砍下來取頭發。《太平禦覽》引用紀的話說,朱雅(又名,今海南島)長毛密集,地方長官貪婪殘暴。女人的頭被砍下來,頭發被拿去做假發。《三國誌·兀術·薛宗傳》也記載了漢代薛宗提及此事。可見假發在當時是視為珍寶的。由於真發制作的假發很難得到,當時開始出現用黑色絲線制作的假發,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實物。

三國時期女性也用假髻,被曹魏時定義為已婚女性的首飾。據文獻通考,有壹種假髻叫“大手髻”,是貴人貴夫人以下已婚女子的首飾。晉代時,假發和發髻在宮廷、貴族和民間都很流行。因為人們睡覺時會把它們摘下來放在木制或竹制的籠子裏,它們看起來像人的頭,所以也被稱為假頭。《於今府誌》記載,當時各級宮女都戴著鑲有金飾的假發髻,稱為“遮髻”。太元年間,公主、貴族、文人的女子都把戴假發視為化妝,並稱之為“放松太陽穴,放松發髻”,成為壹種流行時尚。然而,假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晉書》記載,有些愛美的窮女人,會向別人借壹個發髻,稱為“借頭”,自稱“無頭”。也有壹些窮人為了錢或食物而出賣自己的頭發。比如陶侃的母親,曾經把自己的頭發剪掉幾米賣給做假發的人,然後把柱子砍下來做柴火,給前來投宿的範逵做飯。這件事在《世說新語·原憲》中也有記載,被後人引為美談,也是成語“桃木邀客”的典故。

北齊發髻的形式向單壹化方向發展。北齊少主之書描述當時女性的發髻出現了飛揚、兇險、邪惡、離經叛道的風格。那時候,假發甚至完全取代了長在頭上的頭發。《紀異紀》記載,宮廷中壹些愛美的女子剃掉頭發,戴上假發,後來在民間流行開來。

海南島古稱朱雅縣,漢武帝丁原六年(111年前)設市。其治所在潭都(今廣東瓊山東南),管轄範圍相當於海南島的東北部。當時因為山高皇帝遠,西漢七品以上官員上任後犯法,所以土著經常造反。漢元帝三年(前46年),西漢官員看中了原住民的秀發,下令將頭發剪去,用作假發,引來原住民的激烈反抗。西漢政權被逐出朱雅,西漢因自身矛盾無法出兵,只好宣布放棄朱雅。西漢失去了海南島。

東晉孝武帝時期(373-396),假發之風愈演愈烈。據《晉書》卷二十七記載,當時女子的發型非常不落俗套,不再將頭發在頭頂紮成發髻,而是“緩鬢;我覺得是裝飾,就是會讓頭發披散下來。這種蓬松的“披肩發”需要編織成相當數量的假發才能達到當時的審美效果。但“不能總留胡子”,所以“是放在它之前的木頭和籠子上,叫假發髻或假頭”,即先做頭飾。這種方法大概是從禿子那裏學來的,和以前假發和真發混在壹起的方法不壹樣。頭飾的出現確實省去了編織發型的辛苦,所以很受歡迎。至於貧困家庭,他們無法經營自己的企業。無頭者,借其頭,傳天下。由此可見,頭飾的價格是相當高的。

在唐朝,假發仍然非常流行。《新唐書·五行》中提到楊貴妃平時喜歡紮假髻,當時稱為“伊髻”。但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戴的發髻是用木頭等其他材料制成的發飾,而不是假發。元稹《西遊記》寫道:“亦舒叢吉舞草坡。”“發髻”是假發。柳宗元在《瑯琊榜外侍之妻崔氏墓誌銘》中也盛贊崔氏“篇鶚鶚鶚”。當時的假發偏向高髻風格。

雍正帝身穿西服,頭戴假發,五代十國用三叉戟刺虎,延續了唐代高髻的習俗。他經常在頭發上加假發梳成發髻,或者直接編成發髻戴上。高集在宋代依然流行,到了唐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假發和假包子非常受歡迎,壹些繁華的城市有專門生產和銷售假包子的商店。當時,壹些商店出售用未消毒的死頭發制成的假包子,使佩戴者感到惡心,假包子的盛行變得奢侈。989年,北宋朝廷禁止女性穿假包子,梳高髻,但風氣已經形成,即使寫出來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到了元代,漢族婦女開始使用壹種叫做偏髻的假發髻,這種發髻是用別人剪下的頭發或絲線做成的,戴在頭上。元、明、清三代壹直使用偏激。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壹折提到了崔鶯鶯的《歪饃饃》。那時候,窮人經常賣頭發做假發。趙五娘被迫賣發安葬公婆。明代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中也提到了婦女紮尖髻。明代婦女常用的發髻樣式除發髻外,還有發鼓,是用金屬線制成的圓框套在假發上制成的。

清代出現了許多樣式的辮髻。當時,北京有專門制作和銷售辮包子的作坊和商店。清初揚州有蝴蝶、滿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樣式。清代吳在《儒林外史》中寫道,之妻胡常披銀髻。當時的婦女不僅在和平時期紮黑發髻,在服喪時也紮白發髻。

清朝中葉,西方人將西方假發帶到中國,雍正帝也曾戴過西方假發。清末,有人去日本留學,辮子被日本人調侃為“海豚尾”(豬尾巴)。很多留學生回國後剪掉辮子,戴上假辮子。比如魯迅去日本留學,剪了辮子。半年後,他戴上假辮子,和父母為妻子朱安安排了婚禮。沈寧的《百年風情》也提到了紮假辮子的現象。假辮子要放在頭頂,被假辮子圍著也不會掉。所以當時義和團抓了紮辮子的人,如果發現是假辮子,就抓起來拷問,送進監獄或者斬首。蘇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我》壹文中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學,在那裏“剪去頭發,加以修飾”,回國後戴上假辮子。

民國成立後,發型變得簡單,少用假發和發髻。然而,在1917的張勛修復中,北京人剪掉了他們的辮子,四處尋找假辮子。從那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漢族人使用假發,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壹些少數民族有戴假發的習慣。當時永寧的納西族婦女會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編壹條粗大的假辮子,戴在頭頂上,然後在假辮子外面纏壹大圈藍黑相間的絲線,再垂到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