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穿衣服戴帽子的動物(服裝:衣服;皇冠:戴帽子)。道德敗壞;行為像動物壹樣卑鄙的人。
【語】明·淩濛初《驚變二刻》:“不唯衣冠之獸;是動物中的豺狼。”
【發音】皇冠;“ɡuàn".”不能發音
【近義】不要臉的人,老鼠城的殘狐殘,鬼鬼怪。
【用法】用作貶義詞。用來形容行為卑鄙的人。壹般用作主語和賓語。
【結構】比較正式。
【辨析】~和《洗澡猴給冠》都有“長得像人;就像壹頭野獸。區別在於:① ~偏心;指壹個人的內心是激烈而惡毒的;”《浴猴啼》重在行為;壹個人的卑鄙行為。2“洗猴得冠”可比喻人如禽獸;~我不能
【例】他充滿仁義道德;但是他虐待他八十多歲的母親;好壹個~。
成為人形的野獸
【成語故事】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這個成語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只是外表像人,行為卻像動物。
其實這個成語不是本意。“衣”作為權力的象征,歷來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官服繡有飛鳥、行獸,以示文武百官的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始於明朝。據《明清史·禦府誌》記載,文官繡鳥,武官繡獸,等級森嚴,不可越級。“衣服”上的“獸”與文武官員的等級壹壹對應。
從壹年級到九年級,公務員是:鶴、金雉、孔雀、鵝、銀雉、白鷺,還有?西池,鵪鶉,麻雀。從壹年級到九年級,武官依次是:麒麟、獅子、豹子、老虎、熊、老虎、犀牛、海馬。
本來女魔頭是褒義詞,但是明朝中後期,官場腐敗,文官愛財,武將怕死,欺壓百姓。於是,“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就演變成了作惡的貶義詞,像牲畜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