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國也是壹個有幾億人口的國家。經過五千年的積累沈澱,已經成為非常龐大的壹個。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等。其中,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可以讓我和家人團聚,也是壹個意義重大的節日。近年來,電視上逐漸出現了漢語聽寫大會和成語大會,這些都是傳統的文化節日。
我由衷地欽佩他們的傳統文化。我看過幾場中文聽寫大會,覺得電視臺舉辦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國是壹個多民族語言國家。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小方言,都生活在壹個狹小的世界裏,所以我們可能不知道普通話的重要性。在這個節目中,參賽選手都來自不同的地方,實力也各不相同。看似口述了幾個普通的漢字,其實這些漢字包含了很多意思。
現在因為科技的發展,很多人不用筆來寫,而是用手機或者電腦直接完成自己想寫的東西。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變得健忘了,明明知道這個字,但是妳寫的時候,就是不知道怎麽寫。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多看壹些傳統的文化節目,比如漢字大會。在看的過程中,也要拿好紙筆,跟著電視上看的東西壹起寫,看看自己能寫對多少,能掌握漢字有多深。
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提倡更多這樣有意義的節目。根據我對漢字聽寫大會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做的節目很有教育意義。我支持這個節目,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漢字。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把我們的漢字文化發揚光大。
有人說現在技術這麽發達,以後還會有更多好的新產品,為什麽還要自己寫?現在電子郵件這麽發達,為什麽還要索取呢?他認為沒有必要在電視上舉行這次漢語聽寫大會。至於我,我否認他的觀點。首先,我們來自中國,我們會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至於漢字,對我們也大有裨益。壹個人良好的修養素質完全取決於他的個人修養。漢字聽寫大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知識,也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做人。
希望漢字聽寫大會能壹直保持下去。未來,祝它越來越好!
第二章:傳統文化的時尚
什麽是文化?《說文解字》說:“文,錯畫,似寫字。”文字是我們語言中的各種符號,是我們的文物,是我們的古籍,是我們的禮樂制度,是我們的人文修養,是我們的美善德。“化”是指事物形狀或性質的變化。所以,文化是指人們通過生活中不斷的變化來實現自我、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世紀之交,中國正在進入壹個全新的領域。在大大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中國的文化正在走向混亂。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引入和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在迅速碰撞和交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新時代經受著全面的考驗。
現代中國需要什麽樣的文化?
獨特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造福世界的科技工藝,燦爛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博大精深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豐厚遺產,長期處於世界地位。黑格爾說:“傳統不只是壹個管家,而只是保存她所受到的關註,然後保持不變,傳給後代。”傳統文化不是僵化無用的文化,它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人,為我們的時尚文化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了變化。只有文化適應現實生活,這種文化才能生存。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不壹樣。五山遊子、九年遊子李白,奉行“天賜人才,就讓其就業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淡泊名利,退居農村的陶淵明,追求的是“不貧不卑,不富不富”;多情、忠義、愛國,李清照奉行“不死,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詩人淡泊名利、追求理想、忠貞愛國的精神品質仍然是現代人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仍然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離不開媒體設備。打開電視,娛樂節目充斥著大眾視野。打開電視就能看到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它的旋律,生動的臺詞,聽起來很舒服,所以各大電視臺都推出歌唱節目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然而,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泛濫時,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了吸引力,開始厭倦。這是為什麽呢?每天活在歌裏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不是旋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曲中蘊含的理性精神。古人雲:“樂而不*,哀而不傷。”當演唱者帶著感情去詮釋歌曲中的人物,當演唱者唱出飽含深情的詞時,這樣的音樂才是充實而有意義的,才能真正地被人們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們國家的鋼琴曲《山流水》《瀟湘水雲》,不是因為演奏者的技巧有多麽高超,而是因為歌曲中蘊含著感人的故事,他們的精神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我們必須經歷的痛苦。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中國文化才能脫胎換骨!
第三章:對傳統文化的反思
作為壹個中國人,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令人矚目的同時,中華優秀文化卻在悄然逝去。我們應該高興還是擔心?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中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開放確實帶來了各行各業的先進思想,活躍和激蕩了中國人的思想。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比不可避免。很多人不會拿毛筆,不懂茶文化,沒見過八仙桌。這些傳統文化離中國人越來越遠,已經成為壹個痛苦的事實。
傳統文化雖然不全是好的,難免有壹些糟粕,但其精華遠不止流毒。否則,華夏文明如何能在古代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被視為壹種工具,它只是物質化的,而忽視了自身的價值。功利的衡量,必然帶來精神生活的貧乏。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壹系列的變化。單拿電視來說,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這種便利是促進了文化還是整體上損害了文化?在讀書時代,文字只是我們進入優秀文化的媒介,我們在文字中徜徉、思考。在電子設備日普及的今天,文化和知識以更直觀的方式表達,人們不再需要思考和理解。電視上的壹類節目,連想都不敢想,因為會影響收視。電視上的壹切都是以娛樂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轉化為娛樂,但這樣壹來,原有的文化就消失了。
不可否認,在娛樂化的環境中,各種嚴肅的文化精神都不被重視,這無可爭議地說明文化正在逐漸衰落。而且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岌岌可危。面對外來文化,中國文化似乎已經被拋棄在被遺忘的角落。外來文化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但可怕的是中國人對外來事物的崇拜。大學語文考砸了沒關系,四級考砸了就拿不到畢業證了。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這種流傳千古的文化越來越不受重視。
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持其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並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其更加多樣化,這是多種文化的融合,而不僅僅是追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