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直譯是:如果大自然知道,它會遵守盛衰不變的規律。不斷變異、發展、前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詩的引申含義是:自然界的四季是變化的,運行不息的,使得天地萬物的新陳代謝永不停止,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的革命和改革是人類社會的正常規律。
來源
“七大定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
原文
中山風雨黃,百萬豪傑過江。
老虎的龍牌比過去好,上下顛倒,大方。
宜以殘存之勇追窮匪,不可學霸王。
天若多情必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翻譯
革命風暴震動了蔣家王朝的首都南京。人民解放軍以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搗蔣介石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南京。
以雄偉和險峻著稱的古都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它比以前更漂亮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足以讓人慷慨歌唱,歡欣鼓舞。
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大好時機,趁敵衰我盛,追擊殘敵,解放全中國。不要學項羽這種貪圖名利放縱敵人導致自己失敗的楚霸王。
大自然如果有知識,就會遵守盛衰不變的規律。不斷變異、發展、前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關鍵詞註釋
中山:紫金山,南京以東。
淡黃色:比喻巨變。
龍盤上:諸葛亮和孫權在《三國誌》中說金陵,“鐘繇為龍盤,石城為虎。”
慷慨大方:慷慨大方。曹操的《短歌行》,“慷慨而憂難忘。”
追窮::指國民黨殘余軍事力量。《孫子兵法·軍事論辯》指出“若圍其師,必寬其心;如果妳是壹個可憐的敵人,不要強迫它”。
霸王:指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上,他聽了項伯的話。“今人以豐功偉績攻其不正”,而且他沒有殺劉邦。後來劉邦和項羽浴血奮戰多年,終於約定以鴻溝為界瓜分天下。雙方和平戰士萬歲。項羽信守諾言,退兵了,但劉邦隨即背信棄義地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的部下甚至把楚國王霸肢解成五塊。事跡見《史記·項羽本紀》。
天若有情,天蒼老:這是李賀的詩,見《采桑子·重陽》註解。
滄桑:滄桑的簡言。比喻變化很大。葛洪《仙傳·麻姑》中,麻姑對王說,“
自從我留下來,我就把東海看成了桑田。"
創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內戰已告壹段落,國民黨軍隊被徹底擊潰,拒絕簽署和平協議。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全軍堅決、徹底、幹凈、徹底地殲滅壹切敢於在中國反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當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壹千多裏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激動,以至於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欣賞
第壹副對聯寫的是解放軍渡江解放南京。這兩句話是顛倒的,是“百萬英雄過江”促成了“中山風雨黃”。它們是全詩的總結,生動地描繪了解放軍渡江攻占南京的雄偉景象,既描寫了解放軍渡江的快速推進,又寫出了渡江的勇猛氣勢。就在敵人還在夢想卷土重來的時候,人民解放軍已經浩浩蕩蕩地跨過長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敵人的老巢。在解放軍壓力下的隆隆炮火中,南京反動政府就像壹片嚇走鳥獸的黃葉。全詩開頭,群峰各異,神韻非凡,猶如泰山之巔,雷霆萬鈞。語言簡潔有力,形象生動。“淡黃色”壹詞形象地表現了革命的迅猛異常的狂風暴雨,“英雄之師”壹詞形象地描繪了強大的解放軍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渡江”壹詞形象地描述了人民解放軍渡江的英雄氣概和廣闊生動的場面。
快聯歌頌了南京的解放。這裏的“今天比過去更好”壹詞,凝聚著深深的愛恨情仇,思考著過去千瘡百孔的“帝制國家”,以及人們對反動統治的極度痛恨;南京自古以來軍事上就是險象環生,現在到了解放軍手裏,更加氣勢磅礴。政治上,這裏曾經是反動統治者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已成為人民的英雄城市,改變了世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真正展現了它的雄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雄偉和豪邁。南京的解放標誌著中國革命的決定性勝利,這是壹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渴望勝利的全國軍民,在這旋轉的幹坤中,被巨大的變革和前所未有的偉大歷史事件所慷慨激昂、催人奮進。“天翻地覆”這個成語不僅說明了巨大的變化,也說明了事件的重大意義。《慷慨大方》壹方面歌頌了解放軍的誌氣和勇猛,另壹方面表達了舊日歡騰所產生的豪情。這些語言是充滿活力和大膽的。
以上四句是歷史紀錄片,重在敘述,寫得生動,氣勢磅礴,凝聚著深深的贊美和贊美之情。
領口指出,革命要進行到底。這兩句話是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全詩的靈魂。毛澤東反駁了《孫子》中提到的“不可追敵”的古訓,進壹步吹響了“有勇有謀才宜追敵”的號角,“義”字顯得洞悉古今,剛毅果敢。用“殘余的勇氣”代替“於勇”,不僅創造了新的詞匯,而且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有足夠的力量追捕“窮匪”。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表現。然後,總結了歷史上悲劇人物項羽的慘痛教訓,給讀者壹個明確的教訓:“不要出賣自己的霸王之名。”壹個“不”字,說明蠟燭照得很深,很理性,很透徹。從歷史到現實,這種聯系充滿哲理,典故運用巧妙,形象生動,警示及時,教導深遠。
對聯揭示了不斷革命、不斷改革、不斷進步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天若有情則老”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詩《金銅仙歌》。毛澤東借用它寫在這首詩裏,賦予了新的含義:自然界的四季變化,運行不息,使得天地萬物的新陳代謝永不停止,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發展,不斷革命和改革是人類社會的正常規律。這裏明確指出,前面敘述的歷史事件,即國民黨的垮臺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終將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僅是這個悖論,還指出了上面提到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論點是完全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真理。革命人民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這是治國的“正道”,完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後四句是論點,但不是概念性的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和語言表達出來的。
這首詩的風格大膽豪放,筆法瑰麗。藝術上有兩點值得稱道:壹是敘事與議論、詩歌與哲學的完美結合,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詩人智慧結合的藝術結晶;二是用典生動、貼切、深刻,是歷史典故和現實鬥爭的恰當結合。全詩使用了七個典故,這首詩也是毛澤東典故最密集的詩歌之壹。?
現代作家郭沫若《百萬英雄過江》——讀毛主席新出版的壹首詩:這首詩是紀念南京解放、慶祝革命勝利的永恒豐碑。?
現代小說家劉《創造新世界的頌歌——讀七律:解放軍占領南京:這七律是毛主席戰爭論詩的最後壹首,也是壹首寓意深刻、氣象磅礴、格調崇高的珍貴詩篇。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本名潤之,筆名子仁。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 * *生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是《毛澤東詩集》和《毛澤東文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