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讀壹些好的詩詞和成語,不僅能促進智力和語言的發展,還有助於陶冶性情,激發積極的意誌,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中國的古詩歷史悠久,成語豐富。那些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好的古詩詞、成語,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也被歷代教育家視為很好的育人教材。如今建設新農村,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會讓我們的古詩詞古語“古為今用”更有新意。
因為孩子年紀小,知識少或者根本沒有,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成年人相差甚遠;此外,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產交通等都與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詩人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興趣愛好,甚至與今天的現代人都不壹樣。那些幾乎都帶有寓言或典故的成語來自中國古代的人和事。所以,要想引起孩子對古詩詞、成語的興趣,必須有壹本“藥”的入門書,這就是講故事。另外,壹定要有選擇。比如中國古詩中的壹些絕句,篇幅短小,有節奏感和韻腳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如果妳編壹個小故事作為“藥”的介紹,孩子就會感興趣,很快就會被引入詩意的境界,受到熏陶。郭沫若在回憶自己的家庭教育時,認為母親在他年幼時教給他許多唐宋絕句,這對他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原來眼前的這位慈母還是個“故事大王”!聽聽她是怎麽用故事的引入來教孩子學習詩歌和成語的。
比如在教《漠河》這首詩的時候,她講了作者沈李的故事作為“藥”引子:很久以前,唐朝有壹個叫沈李的大官,他和大詩人白居易是好朋友。作為壹個誠實坦率的人,他年輕時雄心勃勃。他聰明好學,詩文源遠流長。他同情人民。他在地方做官的時候,更多的是關心百姓疾苦,做壹些對百姓有利的事情。有壹天,他看到農民伯伯在烈日下除草松土,黃豆般的汗水從他們身上滴到滾燙的泥土裏。他很感動,寫下了《除草》這首詩。孩子們,妳們知道嗎,我們碗裏的每壹粒糧食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這位慈愛的母親觸動了孩子們的心靈,壹下子就把《鋤草》這首詩背下來了。
再比如教成語“壹滴水穿石”。她用成語典故開場:北宋時,有壹個叫張勇的縣令。有壹天,他看到壹個小官員慌慌張張地溜出金庫,發現頭巾裏藏著壹筆錢。經過詢問,執事承認這是從金庫裏偷出來的。張勇下令嚴刑拷打,但是這個小官員拒絕接受,他說:“壹點錢有什麽大不了的?妳這樣折磨我,還能殺了我嗎?”這時,張勇毫不猶豫地拿起畫筆說:“壹日偷壹元,壹千日偷壹千元。時間長了,繩子可以穿過木頭,水可以穿過石頭滴下來。”判決後,張勇親手將小吏斬首。孩子,這個案子判得太多了,但是“滴水穿石”這個比喻真的能給人啟發。妳想想,我們村大門的石頭門檻上有個小洞,是水滴磨出來的。聽到這個典故的孩子們這時都“啊”了壹聲。
妳不妨試壹試,會有這樣的效果。當然,如果想結合詩詞、成語講故事,要事先做好準備。編故事會把孩子引入歧途,等孩子明白了,就會對妳失去信任。這位慈愛的母親的話我們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