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偶體現了壹種思維形式,即對稱、公平、整潔、嚴謹,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思維個性的特點,是壹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修辭形式。對偶修辭起源於先秦時期,後來為文人所采用。
對偶是用壹對詞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種對應或相似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特點:語言簡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種意義相輔相成,相互襯托,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很多成語、俗語、諺語都是雙重結構,比如“銅墻鐵壁”、“根深蒂固”、“前無村後無鄉”、“鼓到臉上,不鑼背後”等等。詩歌講究整潔醒目的語言形式和和諧優美的聲音,所以經常使用對偶句。在散文中適當使用壹些對偶句也能增加語言的節奏美。但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對偶的運用都要服從內容的需要,不可死記硬背。
方法簡介
說話的方式叫二元。
對偶,俗稱對,在詩詞曲賦等韻文中稱為對偶。
對偶句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看起來工整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深受人們的喜愛。
對偶通常是指由兩個相互對立、字數相同、句法相似、平齊、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組成的修辭手法。對偶關系密切,簡潔集中,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後部分整齊劃壹,音節和諧,富有節奏感。嚴格對偶性也講究平仄,充分利用漢語聲調。
例子
1.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中,如“我曾去,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
2.漢代的樂府民歌和古詩,如“冷風毀樹,霜降嚴酷。”
3、古詩《牽牛星》“牽牛星,河漢女”。
4.漢代賦駢文“善則鉆其羽,惡則洗其垢,謀其痕”。
5、唐詩宋詞元曲《登高》杜甫《我已遠行三千裏。現在帶著秋天的悲傷,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
6.中國歷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出”。
7.對聯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對仗最典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