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主要內容和主旨是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文章采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第壹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誌,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誌。 壹、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壹文的理解 ?統編教材(人教版)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中的壹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於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於: ?(壹)文章第壹段便列舉了6位名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裏奚,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聖君,或者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為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麽經受磨難,要麽從事著不起眼的工作,要麽都不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壹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壹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其出名,則在於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就是說,壹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四)寫法上,第壹、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於”、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壹代聖君或壹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壹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壹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