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

中國第三大半島。因古雷州而得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位於北緯21°15′~21°20′,東經109°22′~110°27′。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140公裏,東西寬約60~70公裏,面積8500余平方公裏。  雷州半島海岸線  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東海、南三和硇洲等島嶼,東海島有海堤與大陸相連。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裏,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裏。  雷州半島轄區  湛江市是雷州半島主要的城市,其轄雷州市(原海康縣)、廉江市、吳川市(三個縣級市)和徐聞縣、遂溪縣(二縣),以及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麻章區(四區),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等。  突出於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西瀕北部灣,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聞4市縣,人口500多萬.  它和渤海屬於我國的內海。政治上的內海   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西接北部灣,東連南海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80公裏,寬20~40公裏,最窄處18公裏,面積0.24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東、西兩口地勢平坦,水深較淺。海峽區海流較強,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海流自西向東流動,流速大,其他季節均由東向西流動,流速小。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沖。  在我國華南地區,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壹。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裏。半島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為玄武巖臺地,占半島面積的43.3%,略呈龜背狀,臺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石峁嶺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 占半島面積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占半島面積的17.4%,地形平緩。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狀獨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長65千米,流入雷州灣,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地下水資源較豐富。  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臺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臺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臺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裏島。東海島位於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約10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南三島位於東海島之北,由10個小島進行圍海造田連接而成,面積123平方千米。硇洲島為火山島,位於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千米,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81.6米,東部為陡崖。   雷州半島古火山分布圖 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幹、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臺風,年平均登陸臺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  半島是中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壹,盛產甘蔗、橡膠、劍麻、香茅、 花生等。海產品主要有鮑魚、對蝦、龍蝦、魷魚、蠔、珍珠 等。工業有制糖、食品、制鹽、家用電器、化工、機械、建材等主要門類。交通較方便。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幹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壹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D%A補充:%D%A對於雷州得名的原由,壹直以來總是有人好作這樣詮釋: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壹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稱:“雷州是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區”,象是為雷州作註。百度網《炎夏雷暴》詞條亦雲:“即使冬季,這壹帶(海南島、雷州半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實這些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壹、“因多雷得名”史無記載  我們常說的雷,其科學定義是:閃電出現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伴有雷聲和閃電的天氣現象,稱雷暴。(見《辭海》)雷暴形成與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相關。專家認為,粵西北壹粵中德慶、羅定—粵西南為廣東的多雷暴地帶。雷州半島也屬於多雷暴地帶,而古雷州得名是否與多雷有關,還是不能妄加推測。  雷州始名於唐貞觀八年(634年)。同時期,毗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瓊州(今海口市)、竇州(今信宜市)也分別於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瓊州、竇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貞觀上溯至秦漢,儋州、瓊州、竇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無記載。翻閱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幹旱的記載,世代祭雷祈雨的記載,卻沒有雷暴災害的記載。《雷州府誌》錄有雷州古諺“雷打秋有作無收,秋打雷稻籽累累”,並作了詮註。說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聽雷測天的習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為“秋後多雷乃禎祥之兆”。此諺至今仍在雷州半島的鄉村中流傳,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今氣候未有根本變化。雷州半島今天綠疇萬頃,代替了歷史上的“赤地千裏”,是在***產黨領導下,廣大人民樹立人定勝天的思想,大力興辦水利的結果,並非多雷多雨使然。  對於雷暴的成因及我國雷區的分布,哪裏多雷,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林之光在其專著《中國氣候及其極值》中,有全面的闡述。林之光先生的論斷是,“中國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陸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國後五十年各地氣象臺站提供的資料為依據,進行科學分析,認定我國的多雷地區首推雲南、海南,次為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區北部,第三是兩廣地區。專家認為,雷州半島雖屬兩廣雷區的範圍,但由於三面環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無高山,由熱力條件引發的雷暴,相對於海南、粵中、粵北及粵西山區,是少而不是多。權威的氣象資料顯示,雲南猛臘年均雷暴日數達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縣122.5天(最多139天),雲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總面積的70%為古雷州轄地)年均雷暴日數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數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數322天的三分之壹。至於以“冬雷陣陣”說雷州多雷,也不科學。林之光指出,我國長江、巴山以南地區冬天都有雷,終雷最晚的地區是雲南猛定、鎮源。少與多是相對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難推論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許古時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瓊州,北不及竇州。問題還在於,自唐武德、貞觀年間(儋州、瓊州、雷州、竇州始名時期)至建國之初,中國各地都沒有完整的氣象資料,關於雷暴的記錄更是鳳毛麟角。不論誰說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沒有證據的。  二、“雷州多雷”的不經之說   說雷州以多雷而名者,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源自壹些遠久的傳說。這些傳說見於史籍,世代流傳,穿鑿附會,自圓其說,可概括為“雷州多雷說”,其說有三。  其壹,“豬雷說”。說是雷州這個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變成豬蟄伏到地下。人們把這些豬雷挖出來煎煮,給它溫暖,讓它立春後回到天上行雲化雨。然而,古時有識之士就認為這種傳說是荒誕的。明《雷州府誌》指出,“雷自貞觀始名,說者謂其多雷,至冬蟄而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說近誕。”  其二,“風雷說”。說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經常生出雷來。這山有洞竅與瓊州的息風山相通,瓊州那邊壹刮風,雷州這邊就打雷。瓊州風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誌》指出,“此為不經之說”。  其三,“陰雷說”。說雷州不但有陽雷,而且有陰雷。陽雷有聲音,主生,行雲化雨,造福人世。陰雷無聲,也看不見,主殺,專事懲辦惡人。那些連得什麽病都來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陰雷擊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惡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惡。至今這種“陰雷說”在雷州半島的壹些鄉村中仍有流傳,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誌》照錄此說,並不否定。  “雷州多雷說”告訴人們,雷州之地天上有陽雷,人間有陰雷,山上有風雷,地下有豬雷,真可謂雷州無處不有雷。“雷州多雷說”是科學不昌明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來就有人跟從、附會。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三、“多雷說”與雷文化  “雷州多雷說”,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   雷祖祠 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駱越人,唐時稱俚人,即今天黎族、壯族的祖先。駱越人圖騰崇拜雷電,制造青銅鼓以象征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俚人傳承,供鼓祭雷,相沿成習。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準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後被謚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後人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人們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俚人還是北來移民漢人,都壹致尊崇雷祖陳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漢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俚漢文化觀念合二而壹。俚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漢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漢人念念有詞,頂禮膜拜;俚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說,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壹體,後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  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清二代,漢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後裔黎族、壯族被逼走海南、廣西,雷州漸漸成了漢人的壹統天下。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征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  《廣東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發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壹,人神***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說”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說”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  四、州以雷名的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玉為什麽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我們可以進行猜想。  猜想壹,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漢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領。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俚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俚人的父母官,這樣俚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於崇雷敬雷,並非因為多雷。  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願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於海康縣壹個獵戶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雲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並非因為多雷。  也許還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誌》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權威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我們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D%A補充:%D%A神秘的雷州石狗雷州文化源源流長,由於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地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流傳至今,對後人有很大啟發......  雷州話雷州的主要漢語方言。來源於福建的閩南話,漢代已基本形成。據明萬歷《雷州府誌》載,當時雷州話叫“東話”或“客話”,其特色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匯與潮州話和蒲田話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話、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包括雷州市、徐聞縣全部,遂溪縣、湛江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吳川、電白3縣的壹部分,人口超過50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話註音字匯》、《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誌》。?  雷州歌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於雷州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壹,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壹。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壹、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於明盛於清,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地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松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用於日常生活。?   雷劇雷劇原名雷州歌劇。源於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於雷州市。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壹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  雷州的佛教唐代佛教開始傳入雷州,以後不斷發展。現全市保存較好的寺廟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區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法師或住持。佛教音樂已搜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  雷州白斬狗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壹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雷州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壹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壹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制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  雷州白?清代最為興盛的壹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後,放在蒸籠裏蒸熟即成。雷州白?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裏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雷州大粽興盛於明代的壹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裏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凈(放在油鍋裏炒過更佳),用蝦米、豬肉等配料作餡,然後用粽葉包裹,再用草繩捆緊,放進鍋裏加水煮熟即成。舊時雷州攤檔賣粽,壹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蝦米、豬肉作餡,香味襲人,且白糖又多,在當時確是壹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壹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嘗粽葉風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於宋代。與白?NB36C?、大粽合稱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裏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雷州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 南珠甜酒中去,每天喝壹二碗,可補身益血,產後婦女尤宜。?  南珠珍珠有東、西、南珠之分。國際市場上評價說:東珠(日本產)不如西珠(歐洲產),西珠不如南珠(中國雷州產)。南珠特點是“光、重、圓、大”,是珠中上品。南珠價格相當昂貴,歷來被人們視為華麗、貴重、富有、吉祥的象征。南珠既可制作項鏈、首飾,又可制作藥品、飲料、日用化妝品等。從三國時起,雷州就有珠民采珠、養珠,史稱“南珠故鄉”。明朝在雷州設置專事采珠都,多次派官員和太監大量采辦南珠。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的南珠養殖始於1966年6月1日。現有南珠養殖場3333個,養殖面積3000公頃,珠核廠21家,珠殼粉末廠12家,南珠項鏈加工廠103家。南珠年產量達9657公斤,產值1.21億元,居全國第壹,占全國珠產量的2/3。珠民們現已普遍掌握科學植核法、珠貝養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術,使南珠養殖周期縮短,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更好。?  葛布中國向有“北有姑絨,南有女葛”之說,“南有女葛”指的是廣東雷州婦女織的葛布。這種葛布從漢代起就是進貢皇帝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百錢壹尺,盛行天下”,布質精細,光滑耐用,顏色像褐色象牙。雷州人最善於紡織葛布。葛的主要產地是陽江、硇洲和雷州,而葛布紡織主要是雷州。廣東葛布很多,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婦女大都是以紡織葛布為生,紡織的葛布有粗有細。精細工紡織出的葛布,質量上勝過綢緞,薄如蟬翼,重量僅有數銖。 [編輯本段]雷州半島美食小吃  芋頭飯   是用芋頭切成條塊,用油炒壹下,然後伴米煮成飯。芋頭飯特別香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裏,廣西的芋頭是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來作飯給客人吃,也是壹件創舉。芋頭也有壹定的藥用和保鍵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可寬腸胃,療煩熱”。遊客到雷州壹遊,吃了碗芋頭飯,真是壹件慰事。  羅蔔飯   是用的羅蔔鑄成條絲,加點配料,和米煮飯,吃了潤喉滑嘴甜口。《藥性歌拾四百味》雲:“有降氣化痰,消食積作用。”外出的人品嘗油膩的東西多了,吃碗的羅蔔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  “蛤騮葉”飯   這是雷州人取的名,這種飯,在我們鄉下,只有坐月的婦女才能吃上它。至於蛤騮這種植物有什麽藥用價值,書上還沒有記載。在雷州,喜歡吃這種飯的人可不少。%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