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關於語文成語研究性學習的論文,謝謝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以教學的客觀載體——教材為研究對象,結合各自的原有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通過獨立自主的探索,發現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向學生自己讀出問題轉化,然後,或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過知識層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師的點撥、講解,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並總結規律,最後讓學生嘗試寫出研究性的語文小論文。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有利於學生創造力培養。 初中學生由於年齡、知識量、課程和學校條件的限制,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方面各有差異。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做 壹些嘗試和探索。 壹、以教材為基礎拓展延伸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中要重視教材載體,挖掘人文內涵,特別要結合教材,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留意生活,關心社會,並指導他們適時表達出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學習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主要是學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詞語。如果研究性題目是“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深層動機是什麽?”、“這種精神與他的人格氣質相符嗎?”這樣的研究題目,就能夠深化主旨,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成語是中文的“國粹”,具有豐富和獨特的文化意蘊。教師應大力開發這筆寶貴資源。學了課文《成語新編》後,可設計富有小論文特色的題目,讓學生從腦海中、從成語詞典的索引中,提取相關內容的成語,加以概括、歸納、分析,以求有所發現。如《成語中的修辭》、《寓言與成語》、《小成語大道理》等。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應註意題目是課文學習的延伸和深化。學了課文《劉姥姥遊賞大觀園》,就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曹雪芹刻畫人物的獨到之處,寫出“環境與人物性格”等研究性文章。 二、註重多學科的結合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本學科內綜合的同時,還要引進或隱含其他學科知識的信息。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從語文角度解決問題。文、史、政本是壹家,密不可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任何學問都離不開語文,語言文字(包括古漢語、外語)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也是人的思維活動的載體。語言文字的修養既表現人的文化修養,也表現人的思維能力與思維狀況。任何學問又都離不開歷史,可以說無史難以言學,語文學科更是如此。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知識,但知識本身並不等於智能,知識多不壹定能力強。知識僅僅是壹種工具,只有從不同角度運用它,它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識,才能成為力量。在教學中不僅僅要重視文、史各科知識量的積累,更要想方設法設置知識運用的情境,將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調動起來,使之在組合運動的撞擊中噴發出智慧的火花,發揮知識整體功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潛能。 壹個人的培養成材,不應僅限於他掌握多少知識技能,還要看他是否具備完善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在教學中應力求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人文精神統壹起來,統壹到“人文素質”的軌道上來。因此,要做到文史結合、文史政結合。 文、史、政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主要幾點: 1.學習古典文學。古典文學記錄著先人的心路歷程,記錄著先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每篇文學作品都烙下了歷史的印記,同時將漢語的特點運用發揮到極致。古代文學名篇巨著,歷經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輝,除了其超凡的藝術魅力外,還在於作品本身折射出強烈的倫理道德之光,閃爍著耀人眼目的人格美。歷史知識和意識、古典文學修養,對每壹個人來說,是應該而且值得汲取的養分。 2.探討歷史題材影視片的真實性和文學性。如《甲午風雲》、《林則徐》、《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以歷史真實為準則的史書與進行過文學加工後的歷史小說是有區別的。中國歷史演義小說源於歷史或取材於歷史,卻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壹些文學加工和虛構,實中帶虛,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弄清哪些基本上尊重歷史,哪些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虛構和誇張,如何對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對其歷史價值、史資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等進行鑒定。 3.充分利用人文資源。如精美的古代建築、歷史遺址、革命遺址等。學習《晉祠》後,就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的文物名勝並寫出研究性的相關小論文;學了《西湖的綠》這篇課文之後,可以指導學生乘船環城遊嘉興,寫《水鄉的船》、《嘉興的橋》等小論文。語文走向了社會,通過調查研究,學生提高了人生價值觀,學會關心國家、社會、和他人的進步,逐步樹立起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引導學生學會創新 學習過程本質上是壹種探究性活動。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時不怎麽“標準”的學生發言往往可能孕育著巨大的創見性和獨特性。語文學科作為壹門模糊性較強的語言學科,課堂中應更多地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談談妳的體會”“作出妳的評價,提出妳的見解”,適時適度地暗示學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只有優劣沒有對錯”等等,盡量創設壹種寬松和諧的母語學習情境。這當然需要教師的教學底蘊和教學機智,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認真而樂意地傾聽學生,並作出最可能多的“智慧性行動”。這是值得我們去不懈追求的教學境界。 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後,讓學生對“月”進行思考,就具有探究發現的樂趣。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團圓節,月圓時家庭團圓,***同賞月,已成社會風俗。《水調歌頭》以“月”貫穿全詞,其間既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白詠月詩中“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壹句,同時又將前人關於月亮的美麗的神話傳說,巧妙地提煉熔鑄,使這些神話和傳說,無不與作者當時的感情變化、心態跌宕相契合,人與月形成了完美的藝術整體。尤其是“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兩句,道出了人們企盼親人團聚,***享天倫之樂的美好願望,而且表達得最為明白最為優美,因而獲得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由衷的喜愛。從小學到中學,我們學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月”的詩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張九齡《望月抒懷》的 “海上生明月,無涯***此時”等,試再舉出數例,然後想壹想,“月”在詩詞中起了什麽作用?這種探究性學習,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深化了課堂教學,同時也可培養學生持續發展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研究性學習註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註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學生若能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知識,不但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及終身學習的技能,也讓他們通過內化、整合和主體建構,將信息轉化為知識,轉知識為智能,轉智能為德行,那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就不再是壹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