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只要在適當的時候,在濕潤的土地上插入壹根柳樹的枝條,它就會生根發芽。
贊美柳樹更是因為它象征著樸素勤勞的中國人民----那些普通人,他們既平凡又偉大,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我們的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老文化,對世界的文明發展有過令人自豪的貢獻,也有過令人痛心的屈辱歷央。今天,我們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創造著前無古人的偉大業績。
楊柳,壹種植物,指柳樹,出自中國古詩詞。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楊柳最早就是柳樹的意思,因為壹到春天,柳樹就會飛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傷感。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壹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壹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楊柳,飛絮滿鄰家”“曾栽楊柳江南岸,壹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憶江南》)、“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壹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楊巨源《和練秀才柳楊》)、“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唐·劉禹錫《竹枝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齡《閨怨》)、“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唐 韓翃)“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北宋·歐陽修《蝶戀花》)、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北宋·秦觀《江城子》)、“壹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揚州好,第壹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壹聲簫。處處住蘭橈。”(清·費軒《夢香詞》)等等。
許多人在讀到這些詩詞時,可能會以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楊柳”是楊樹和柳樹兩種樹的並稱,其實不然,這些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而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所說的楊樹沒有任何關系。其證如下:清代張英等奉敕於康熙年間編撰而成的類書《淵鑒類函》中“楊柳”條目下諸多古詩文例句中“楊柳”詞義均被解為“柳”。而當代《漢語大詞典》中所收錄的以“楊柳”為詞素的三音節詞十余條,其中的“楊柳”的意思亦皆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
那麽,柳樹為什麽會被稱為“楊柳”呢?對此,清代杜文瀾在其編撰的《古謠諺》壹書的卷九十引唐代傳奇《開河記》壹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決下口,註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只。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
至於龍舟禦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壹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壹株,賞壹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壹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
栽畢,帝禦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其後明人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獲在《隋唐演義》四十回中又分別演繹了以上傳說,使得該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考諸典籍,隋煬帝於大業元年下令開通濟渠和邗溝,命人在渠溝旁修築禦道(即後人所說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樹,這是史籍有載、確有其事的。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壹詩中亦有句雲:“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瀟瀟,三株兩株汴河口。……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壹千三百裏。”
但隋煬帝賜“楊”姓於柳之說在《隋書·煬帝紀》和《北史·隋本紀》等史籍中均無記載,純屬於民間小說家之言。
其實,“楊柳”壹詞早在成書於先秦時期的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了,該書《小雅·采薇》篇中便有這樣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費昶在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壹詩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地都是指柳樹(確切地說是指垂柳),因為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絕無“依依”、“裊裊”之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