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華”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壹帝舜的名字“華”。在舜建立國家政權後,人們以舜的名字稱呼人民為“華”。
“華”作為中國人的稱呼從此流傳下來,即使遷徙到海外,也約定俗成的對中國人叫海外華人。如果擁有其他國籍,也叫外籍華裔。
在“華”的族稱形成之後,歷史上壹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稱,也曾經作為華人的別稱流傳,如秦人、唐人,甚至於契丹在北方聲名遠播後,也成為華人的別稱。
“中華”壹詞,始見於裴松之註《三國誌 諸葛亮傳》,後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現。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後稱《唐律疏議》),
其中,對其卷三名例的“中華”壹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梯,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擴展資料:
中華的淵源:
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認為“中華”緣於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於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為華,東為夏,正好坐落在華夏歷史坐標的中點上。
顧實在《華夏考源》壹文中,認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華夏即華胥也。……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 “大略說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又說‘夏’從夏水得名,“華’從華山得名。”
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認為,中國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三苗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古代中國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黃帝所代表的部落組成 。他在該書中還論證了秦嶺在古代通稱華山而漢水古名曾稱夏水 。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
故華夏之“夏”,壹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 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 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於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於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後有夏人之稱。
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典籍將黃帝、炎帝作為中國文明之肇始。
人民網-中華民族稱謂的由來
百度百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