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麽?
無論是在網上查閱,還是在《現代漢語詞典》當中,對“狐假虎威”的解釋都是: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筆者也翻閱了教學參考書上《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相關的內容。在“教學解析”板塊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課文講述了壹只狐貍如何狡猾地騙過老虎,不僅使自己逃脫危險,還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其他動物的故事。對這壹敘述,我是不太認同的。追根溯源,我們首先來看看這個故事的來源。它是改編自《戰國策·楚策壹》。原文是這樣的: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江乙是誰?他是魏王派去楚國的奸細。而昭奚恤又是何許人也?他當時乃是楚國的相,功勛卓著。為了離間楚國君臣之間的融洽關系,達到使楚國滅亡的目的,江乙妖言禍眾,做了許多壞事。而“狐假虎威”這個故事僅是他為說明自己的觀點而編的故事,本義並沒有告訴我們不要仗勢欺人。在整篇課文中,我們看不出狐貍壞在哪裏。它嚇跑其他動物並非出自它本意,換言之,如果它不借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恐怕早已葬身虎口。無疑,狐貍是狡猾的,但此時的狡猾不恰恰是它保護自己虎口逃生的必備技能嗎?我們看不出狐貍仗勢欺人,此時的狐貍目的是救自己,它還顧不上欺騙百獸。我想說,面對兇惡的敵人,狐貍並不是“狡猾”,而是“智慧”。如果把教參上描述主要內容的幾句話順序調換壹下,或許更準確:課文講述了壹只狐貍如何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其他動物,不僅騙過了老虎,還使自己成功逃脫危險的故事。這樣壹來,文本的價值取向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師在引導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不能先入為主地將狐貍定義成“壞人”的形象,而是要根據文本內容區別對待,給孩子壹個正確的價值導向。來源:從《狐假虎威》談孩子價值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