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奇葩說‖“老婆年薪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

奇葩說‖“老婆年薪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

奇葩說第七季第十壹期:老婆年薪好幾百萬,我要不要當全職爸爸?

就其社會現狀而言,我們很容易看見家庭中媽媽居家者的數量遠遠多於爸爸居家的數量。而男性自生下來就被人類的刻板印象給框住了:努力學習——畢業工作——養家糊口。在這壹層面上許多男性會產生自我懷疑,抑或說是自我激勵:“連老婆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管不了,妳還算是男人?”或者說“家都養不好,妳算什麽男人?”其實這既從正面突出了男性在外的辛苦,也從側面襯托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別。差別表現凸顯性別邊界,性別邊界則又常常隔絕情感,生出異化。

在《奇葩說》第七季第十壹期的辯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其蘊含裏有著對性別邊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將“全職爸爸”的視角聚焦到“全職”二字,換而言之,是讓觀眾透過“全職爸爸”去看“全職媽媽”。

然而,性別原本就存在壹個僵硬的邊界。對於壹個家庭而言,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異化無非是來源於雙方的心理變化歷程,而這壹變化大多是表現在不斷發育發展的孩子身上,父母扮演的角色則是讓處在發育階段的孩子產生變化因素的催化劑罷了。當然,這種情感變化的催化劑與其性別、性格乃至其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付出的情感是息息相關的。

在普遍的認知中,爸爸的愛是如山似海的深沈,而媽媽的愛是絮絮叨叨的繁縟。暫且將辯論的主題答案拋之腦後,單從爸爸媽媽來說,孩子的喜歡往往會傾向於他得到關註更多的壹方。誠然,沒有表現出來的愛也並不是不存在,只不過對於人這壹類視覺動物而言,絕大多數是在意其所看到的,所親身體會到的溫暖和陪伴。從各項研究中看到“女主內,男主外”的現象是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也恰恰是為何大家都認為父愛重於山,深於海的緣故了。

總的來說,在這壹辯題中所探析得到的情感異化傾向大致可以從生育、哺育、養育和教育四個方面探析,由此連接成密不可分的三個層次。

壹、“生”而後“哺”,“哺”而生小情

如詞典解釋道,“生育”即繁衍後代。依中華“無後為大”的傳統,至今雖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丁克家庭或者追求單身生活,但相比之下,婚姻之後存在新生命誕生的概率還是遙遙領先的。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更是維系家庭和睦的紐帶。故而,讓生命得以延續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倘若把培養孩子當做壹個工作項目的話,那爸爸媽媽作為完成項目的工作人員也就構成了合作關系,在向著讓孩子健康成長,變得優秀的目標上各司其職。

在此過程中,為了使得孩子身體更健康的發育,哺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就必然會從人體奧秘發展的規律去考慮,從而媽媽壹定是負責生育和哺育的工作。顯而易見,生育和哺育是完成此份工作的前期階段。正因為在這壹階段爸爸會處於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狀態,所以和孩子的接觸便會比媽媽少許多。媽媽因此而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起情感基礎。最後,孩子的情感就會從最初的“無”開始轉變成對媽媽的依賴。

二、有“哺”無“養”,也難成大情

通過前期階段的哺育,媽媽和孩子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對於中期階段的養育,媽媽和孩子的情感傾向會存在著無形的連接。可是如果媽媽在此階段因為所謂的“年薪好幾百萬”在養育孩子上面放棄躬行,選擇讓爸爸做“全職”。那最後孩子的情感就很容易“異化”,慢慢傾向於對父親的認可。

即便積攢著哺育時期的情感基礎,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也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相反,在時間消逝的罅隙裏,孩子對媽媽的印象也會越發淡然,最後滑向陌生化。與此同時,截然相反的是爸爸會因為和孩子相處較多,關註孩子較多,所以和孩子的情感也能越來越深。雖然許多研究表明男性沒有女性細致,很難像女性那樣照顧好孩子,但僅僅從時間層面上的實踐,爸爸就超過了媽媽壹大截,更別說在實踐層面上積累下情感體驗了。最後在培育孩子這項工作的分層過程上,把孩子情感作為工作酬勞,爸爸收獲的就會明顯多於媽媽。

故而,對於“全職爸爸”的理解,其實也是可以縮小角度,單從情感上去感觸,孩子情感會從先前對於媽媽的依賴異化成對於爸爸的認可,這是毋庸置疑的。

三、“養教”與***,方能“催”長情

有了前期階段的哺育和中期階段的養育,孩子差不多是可以有自己的認知了。這時,父母開始慢慢對孩子進行教育。顯然,教育是基於養育的前提下進行的。不論是養育還是教育在孩子的成長發展過程中都舉足輕重,沒有孰輕孰重之說。

如廣大群眾所見所感,任何壹個留守兒童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壹些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其實就是情感傾向的轉變。孩子由於看不見父母的目光,也就註視不到情感,從而會越發地渴望情感,在“受教”的過程中試圖尋找新的情感寄托,從而再次產生異化心理,這種異化嚴重者還會變為畸形人格。這也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悲劇現象。

只有當“養育”和“教育”都被爸爸媽媽同時兼顧實施時,孩子的情感才能貫穿在整個家庭的幸福水平線上,即使偶有波動,也會是生活的美好律動。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也只能在“養教”與***的前提下得以延續,得到長久沈澱。

所以,從“年薪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這種辯題中,我們也是可以從這個情感異化的小角度去探析孩子的情感需求。試想壹下,當父母考慮自己的選擇時,如果再多壹點情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再多問壹問孩子的選擇,或許就不會存在這種“要不要全職”的辯題了。因為任何壹個單方面的“全職”都會造成孩子的情感異化。

任何選擇都是雙向的,在孩子和父母中,我們不能夠把父母、孩子分為三個成分,在孩子完全獨立之前,孩子和父母只是兩個成分,即被育和育的關系。作為被育者自然是需要育者的情感註入,而育者和被育者之間的情感銜接也是在作為“前輩”的育者的行為中不斷學習的。只有當被育者以身作則時,才能對育者有所期盼。